海公上师修复龙兴舍利塔

图为建成之样塔

据载,阿育王为安放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曾造八万四千舍利塔,在中国有十九座,龙兴舍利塔即是其一,为我国最古老的舍利塔之一,塔身十七层,巍峨耸立。历经千年风雨,虽历代皆有修缮,终难抵挡环境侵蚀,至民国时已垮塌三角,整座塔摇摇欲坠。

海公上师于1939年11月底抵彭县龙兴寺,演讲佛法大意四日,闻者欢喜。“旋礼舍利塔,见塔颓废,裂为四分,已塌其三,仅存一瓣,乃发愿重修。商同县佛教会、佛学社及龙兴寺住持,成立重建龙兴宝塔临时筹委会,并通过简章等。”[1]1940年因故而暂停。

《觉有情》第211期

“一九四三年赴绵竹开办西山云悟寺作为专修之所,命内院上座静修闭关。”同时于此翻译众多典籍。“往返绵竹途中,曾两应彭县人士之请,讲经于龙兴寺。因修塔之宿愿未了,于法筵圆满,观感益深。与彭地人士再商重修龙兴寺佛塔,因兹事体大,非赖全川全国力量不可,于十一月初二,由师及法光和尚等率诸山长老及四众,设坛宣誓于文殊院,幡盖铃铎,香华酥灯,种种供养,由师述其因缘,闻者欢喜,皆发大心,成立重建益州龙兴塔筹委会,订立建塔方案,并作缘起及誓愿。(见《觉有情》一九四八年六月是年年底,龙兴塔仅存一瓣放光三日,人皆称异。”[2]同时在上海、重庆设立分会,由定公上师负责募捐备料。

《觉有情》第206期

“一九四四年春在龙兴寺安居,自建砖窑,僧众参加制砖,兼督窑工烧制。塔式仿佛陀成道处舍利塔,正中一大塔,四隅各一小塔,先监制木刻模型,高一丈余。并兴修模型塔,高二十四米。安居中讲多种修行仪轨,并译出《佛塔修造供养功德义利分别集经》(见《觉有情》一九四八年七、八期)。”[3]

为令缘起殊胜,并能将原塔包藏于内,塔样精心选取设计,并最终选定佛陀成道处金刚宝塔样式,因无图纸,海公上师亲赴取回图样,“亲自按比例计算大小和高度等,正中一大塔,四隅各一小塔。师从崇宁县请一石匠,用红沙石雕一立体小型石塔,置于方丈室茶几上,供人瞻仰。由龙兴寺正乘方丈经手,在太平寺侧购三座砖窑造塔砖。接着发动以近慈寺僧为主,有龙兴寺、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广州六榕寺、五台山、普陀山、鸡足山等地僧人,轮换参加烧砖。同时在太平寺所处的小山丘麓修僧人住房及砖坯晾房,规模甚大,仅晾房居住的人以公社时来说就有一个生产队。”[4]

“一九四八年讲《毗卢仪轨》,亲领部分僧众学习念诵。加紧烧砖,并为鼓县模型塔铸顶培基,于年内落成。”[5]之后建设工程因故停工。直至一九八五年,样塔由海公弟子复工装修,“八六年完成,此为全国仅有之样塔,塔基十五米见方,主塔高二十五米,陪塔高八米,塔表供佛像八百四十四尊,塔内装各种法物,已列入成都宝贵文物中”。

“海公上师为建塔等事,有七年多时间陆续在彭县弘法,一直往返于成都近慈寺和彭县龙兴寺与太平寺之间”,修复龙兴舍利塔为海公上师一生重要行迹之一。

 

[1] 见《能海上师传》

[2] 见《能海上师传》

[3] 见《能海上师传》

[4] 见《能海上师行迹录》

[5] 见《能海上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