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就与一位师兄相约要去灵岩山寺,继续响应并推广智敏上师的《普劝大众恭敬三宝之倡议》。元旦假期后第二天,下午请了半天假,赶到灵岩山。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雪,路边的草丛、竹林、山石上积雪未融,斑驳交错于山光林影之中,一副绝佳的冬日游景图。
灵岩山位于古镇木渎。苏州是个福地,佛菩萨历来多有应化。与憨山、紫柏、莲池大师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的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即为木渎人。圆寂于灵岩山寺的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题诗赞蕅益大师:“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对其所作《弥陀要解》,则叹为:“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文钞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灵岩山寺秉承印祖之纯正家风,为专修念佛法门的净土道场。
上到半山腰的落红亭时,感觉有点气喘,于是停下小憩片刻。因外形似一头大象,所以灵岩也有“象山”之称。《华严经》云,“象王行处落花红”,落红亭之名便出于此吧?据说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但此时正是午后一点,天色又阴,何况有“任务”在身,即便有落日也是没有闲暇欣赏的,只抬头望了一眼亭中对联: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曾经沧海难为水”,如果以此来形容自己初次接触智敏上师的开示之后的心境,应该是再贴切不过了。想起《讲记》中智敏上师讲述的野狐禅公案,其实这则公案自己很多年前就读过,一直觉得问百丈禅师问题的老人好可怜,“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仅一字之差,竟然答错了,结果不仅仅是考试不及格啊,而且堕了五百世的野狐身。每次读这个公案,心中都十分的不忍。但也一直以为那只是一个禅门传奇,一个飘渺的高不可攀的境界。
“这个公案我们经常听到的,它究竟的含义恐怕大家不会很深刻地知道,那就是经过我们中观见一对照呢,那就很清楚了。就是说,他修空太过分了,把因果抹煞了,就是说把显分,因果不谬的那一分甩掉了,把一切法空的道理搞错了。因为缘起和性空是相辅相成的,你缘起不明白的话,空性也得不到正确的空性。像前面一样的,空性不到家的话,你缘起也不能圆满的。应成派的中观见,这是最圆满的。”
智敏上师的开示令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大开眼界;又如武陵人入桃花源,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才知道世上还有辉煌伟大、有着深刻内涵的“中观见”。这才知道,原来,万里之行始于脚下,“性空”之高深境界来自于脚踏实地的“缘起”修行;原来,“缘起性空”——本以为只是挂在高高树上让人欣赏的漂亮果实,其实自己也可以有希望去摘取的啊。
有希望摘取,但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悟自心时不见山”,如此高妙洒脱的境界可不是轻轻松松便能达到的。一个月前的祖师圣诞法会上,师长开示,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祖师示现经过了非常精勤的闻思、学习,非常努力地集积资粮、忏悔业障,才通达了极难通达的中观正见,这样就避免了末法众生产生错误的看法,以为很容易就成佛了。
我们接着拾级而上,右手边又见摩崖石刻佛像,不知是何时代的作品,颇有北魏风格。佛像线条简洁流畅,体态丰盈飘逸。佛像边有一方石,好似一枚巨大的印章,上面刻有:
巍巍丈六 风清月白 露地弥天 高瞻远瞩
三界无安 众生谁乐 一手常垂 大千遍覆
字体亦拙朴典雅,见者欢喜。佛像本为露天,1994年有香港居士出资造亭一座,以护佛像。亭上横批:
光寿无量
竖联则为:
肇始三际 建亭护崖 净土宏开
周遍十方 说法度生 莲风丕振
明学岁次甲戌撰书
看着上明下学法师对仗工整的文字,返璞归真的书法,仿佛见到了明老慈祥的面容,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此番不知能见到明老否?不会说话的我,也不知到时该说些什么?回想2007年,自己刚在明老座下皈依不久,那时几乎什么都不懂,某天独自一人来游灵岩山寺,见大雄宝殿前一副对联:
冀有情共证真常 本寂灭心说圆通法
期含识同登觉岸 依一实道开方便门
古莘常惭愧僧印光撰
因为是曲高和寡的古雅字体,下联中“含识”二字中的“识”,当时偏偏就是不识。那天在寺里转悠着,碰见一位出家师父,过后才知可能是明老的侍者师,于是上前请问师父殿前对联上的是何字?师父说他也不知,要看了才知道。因为只是随口一问,更没想过要麻烦师父大雄宝殿走一趟,自己便转身准备离去,未曾想一边的明老也听见了我那可笑的问题。见明老一言不发便往台阶下走,侍者师奇怪地问:“师父去哪儿?”明老的普通话略带上海口音:“走呀,去看那个字呀!”侍者师连忙快步跟上,傻愣着的我也赶紧诚惶诚恐地跟在后面。那是春寒料峭的三月,还记得明老围着一条很厚的深绿色围巾。心中万分懊恼问了这个问题,有劳明老亲自出马,真真折煞我也!
来到大雄宝殿前,明老问我:“是哪个字?”
我远远指着下联,问:“期含‘什么’同登觉岸?那个字不认识。”
明老看了一眼对联,答:“噢,这个字是‘识’。”
侍者师也立即对我解释:“就是‘含识’么。”
可叹自己那时实在过于孤陋寡闻,否则,猜也能猜出是什么字了……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到了寺院客堂。
“请问到哪儿能见到大和尚啊?”
“大和尚就在这里呢!”客堂师父指一指里间。
往里间一看,只见一个清癯的背影,正在伏案处理事务。两张书桌面对面,但明老并未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而是坐在书桌侧面加座的看上去并不舒服的一个凳子上。对面墙上挂着弘化社出版的新年挂历:一枝圣洁曼妙的红莲舒展于虚空之中,一缕阳光斜斜穿过,照得花瓣的纹路丝丝缕缕,莹润可爱好似通体透明。莲花上方一行小字,出自印光大师《观河集重刻序》:“圣人之道,譬如阳春。阳春一到,举凡大树小草,无不发荣畅茂。纵焦芽败种,不能生成,而亦未尝不蒙熙妪以受润泽也。”
明老一袭灰色的僧袍,灰色的僧帽、灰色的围巾。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这一大堆似乎夺目的头衔,全部静静消失于这素朴的灰色,消失于那平和安闲、温暖踏实如自家祖父般的背影中。一时都有点怀疑了:这是大和尚吗?绕到面前,可不清清楚楚的的确确就是!九十一岁的明老面色洁白而红润,一双慈目炯炯有神。
顶礼过后,我们取出《倡议》。
“哦,我知道。这个我已看过了!”听上去明老对《倡议》并不陌生。于是我们请大和尚题词。
明老亲切地问:“写在什么地方?”
这才想起,粗心的我们,仓促间都没准备纸张。其实真应该带好笔墨纸砚来留下大和尚的墨宝。
明老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张纸,我注意到那是一张废纸,但纸的反面还可利用。忽然想到当年印光大师因为惜福,从不浪费一小张纸,甚至用包水果的纸张来写信。不免由衷赞叹:灵岩印祖之风一如往昔!
书法、文采俱佳的明老,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在这张纸上写下智敏上师在《倡议》中所引用的印光大师的开示:
欲得佛法实益 须向恭敬中求
赞叹:
恭敬三宝之倡议
临走前我们请示:“请问大和尚还有什么要关照的吗?”
“没有。”朴实的眼神,朴实的回答。
小心翼翼地,我们退出了客堂。
如果,不知明老的身份,很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位极普通的老人。当然,以我这样的凡夫,是根本不可能了知明老已到了何种境界的,但却能深深感受到明老举手投足间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无比高贵的谦虚,或许,这是一切大成就者所共有的特点吧。
从客堂出来后,明显地舒了一口气。山上寒风一吹,才发觉双颊滚烫,刚才太紧张了!现在总算可以放松心情,去“捡佛像”了。
从一位上香者的手中,我们发现了一尊正要被烧的观世音菩萨像,于是赶紧劝阻,并小心地将菩萨像从香体的表面完整地剥离出,收藏好。然后告诉大家上香本来是为求福,如此反而折损自己的福报。
“哎呀,我们不知道呀!”大家纷纷表示后悔。
“现在知道也不晚啊!别忘再提醒亲朋好友们,让他们上香时也一定要注意。还有,这种印有佛菩萨像的香最好不要购买。”
还未开始上香的人也握着香前来询问:“帮我看看,我的香上有没有佛菩萨像,有没有啊?”
当天上香的人大多很年轻,顶多二十出头的样子,看着他们年轻饱满的脸庞,很随喜赞叹他们,并提醒他们烧香求保佑之余,别忘去经书流通处请一些书回去看看。因为正站在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前,自己抬头仰望着大殿前的对联,逐字轻声念了出来: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有年 令九界众生出迷途以诞登觉岸
睹明星而悟道说法三百余会 俾大千佛子复本性以彻证唯心
再绕到殿后,亦是印光大师所撰的对联:
有感即通 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 万里无云万里天
此联可能出自南宋雷庵正受所编禅宗灯录之一《嘉泰普灯录》卷十八。传说阿育王曾设斋宴请天下僧人,众人皆至,唯有平炉尊者日落黄昏才到。阿育王问其原因,尊者说: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阿育王不解:一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平炉尊者便说偈曰:“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平炉尊者的偈子被印光大师巧妙地嵌于对联之中,本为尊者高深的证悟境界,如此一来又同时囊括了念佛法门的殊胜(此是自己的推测与揣摩,未必正确)。边绕大殿边回味着对联的内容。
心中忽然灵光一现:这幅对联不也正是祖师所著的真实写照吗?
“他把整个佛陀的教法用一种高度凝炼的方式总结出来,这样,什么人都能够往上走”——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离开灵岩山寺前,还不忘去绕一绕大殿东侧凝重端庄的多宝佛塔。于《法华经》的妙意之外,这“多宝”二字,自己又有着特别的亲切感。绕塔时,忽闻清幽之气,淡淡远远、若有若无。原来,一株腊梅已金灿灿开了一树,煞是好看,枝干及花瓣上犹卧着残雪。此时,雪晴后一轮丽日竟破云而出,使得疏影横斜之清姿在白雪掩映下愈发显得绝尘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