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智敏上师书信集(续)》摘录(2)

如法修行

◎  要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亲近祖师教下之清静传承,依戒如法修行。修行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心急躐等,要按次第,方得到菩提彼岸。千万不要我执从事,自搞一套,浪费暇满人身,甚至得不到增上生,反投入到三恶道中去受苦。

◎  修学阶段之主次:初学以前基础,亲近具德师父等为主要,出离心、菩提心为次要;修下、中道以出离心为主要,其它为次要;修上道以菩提心为主要,其它为次要。

◎  学习佛法非研究学术,须付之实践,使学者转变思想,符合佛说要求。从下士道四科入手,念无常、观恶趣、皈三宝、明业果,一切思想行动由此而发。

◎  凡夫恶念多,能随起即加以对治,即是修行脱苦之方。

◎  恶念重即烦恼盛,我执为烦恼之首,学修从基本下手。如理亲近之后,从下士道开始,明白黑白业果及烦恼过患,恶趣剧苦,久久思维,则恶念自然不敢令生。

◎  勤求出离心,知“深险罪业坑”,以出离世间五欲。每日求师长三宝加持,发愿于下世童真出家。淫欲心不除,尚不足以出欲界,况色、无色界。

◎  烦恼轻则恶业减,业消则智朗,智慧开发对法义就会记忆深入。

◎  凡夫因内未断烦恼,若外不避污染境界,一生起非理作意便烦恼造业。故《四十二章经》云:“修道之人,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  《修心讲记》:“修学者,于思惟苦时,要令心生感动,心依所缘(即过患总别诸苦),而感动有力。如缘悲者,必到落泪地步,始是感动之征。如是思惟感动力,渐近出离心边。有若两相摩擦,发生暖相,名为取暖。”火之前相,乃譬修出离心初步将生之象征,尚不得力。此后有造作之出离心,或相似之出离心,最后无造作任运而生者乃真实出离心。

◎  当今佛法衰替,最好现比丘相以自利利他,真发弘愿,为真大丈夫。

◎  不论僧尼,能真正舍弃世间五欲,在佛法中清静自活,为利有情勤修佛道,都是稀有难能可贵,故宜恭敬。

◎  佛菩萨示现的圣者护法属于僧宝,皈依三宝后的佛弟子可以拜。世间没有证果的护法,佛弟子可以托付办事而不可以顶礼。

◎  皈依之后,一切应依三宝、业果之理来抉择。

◎  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修行的真正目的。

◎  念恩报恩属上士道,现前父母之恩重应常思,推之过去父母,乃至一切众生均于己有恩之理常加思惟,报恩之心易于生起。观众生苦即自己父母受苦,菩提心之根本悲心能生起,则菩提心相似亦能起也。

◎  修的法能与心相应,就和师长不远。

◎  发愿持咒固好,念仪轨更好。念诵仪轨应做到不增不减。念诵量固重要,质更重要。

◎  念任何经咒都要:一、具足清净信心,二、恳切专诚一心,三、持戒净心。

◎  课诵时妄念多,宜观无常迅速,轮回诸苦,暇满难得。值此暇满人身,若不专心念持,转眼恶趣现前,无始迄今若不勤修出离,后复流转无尽。亟宜放下现世,为增上生、决定胜而努力。

◎  感情就是贪欲烦恼——“魔”,它本身不能变成修行的动力,只有以理智、业果、空观降伏它、战胜它、消灭它,修行才能上路。

◎  “恶趣猛烈剧苦相续知”,依信而入修,紧张地修各种法,人就不会闲着。

◎  专心修行的人不愿与俗人交往是一种懿德。俗人遇到困难,修行人因具悲心不会置之不理;但对无有求助之心的人,虽欲帮助亦无从下手。故《道歌》云:“自己炼有信心环,三宝岂无引度钩。”

◎  忙时念诵可快读,但需字字清楚,缺点是观想不及。不忙时,还是以正常速度念诵为宜。

◎  若为照顾病人等情由要暂停诵经,应先向三宝护法告假,希请原谅,事后洗净双手正心,继续修下去。

◎  欲得见道,须先能闻甚深空性之法,生起定解,深入思惟,并能严持净戒,都摄六根,得心一境性奢摩他;复在定中观察空性,经暖、顶、忍、世第一(胜)位,而入见道果位。

◎  要多修佛法,才能将功德回向给父母众生。

◎  每日要回向,修圆满再总回向。

◎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修行没有菩提心则功德不大,以世间求福报心修行功德更小。同理,若布施回向法界有情,则功德遍虚空,回向个人满愿,则力量绵薄。

某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