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讲坛第24期:漫话敦煌

微信图片_20181023172059.jpg

10月2日上午,上虞区多宝讲寺第三届多宝文化节在简洁而庄严的开幕式之后,一场融佛教艺术品鉴与保护于一体的《漫话敦煌》讲座缓缓开启。

为我们开启这场饕餮盛宴的是敦煌之友副主席、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李美贤女士。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与敦煌结缘,她就逐渐走上了研究敦煌、传播敦煌和保护敦煌这条道路。

微信图片_20181023172054.jpg

一、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侧,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她在佛教从古印度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角色。而敦煌莫高窟,则作为记录和珍藏这一长达千年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载体而光耀世界。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库。

微信图片_20181023172103.jpg

二、劫后余生,有赖于代代敦煌保护神

1900年,看守敦煌的王道士在清理第16窟的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原来,公元11世纪,莫高窟僧人为避西夏部队入侵,将大量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然后逃离莫高窟。

藏经洞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鹘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世俗文书。

道士不识这满室的绝世奇珍,在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的十几年内,将大多数经卷和文书低价售与前来莫高窟寻宝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探险家,以致于这批绝世珍品流于海外,继而引发海外兴起一股“敦煌学”热潮,导致“敦煌在国内,而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让国人唏嘘不已,扼腕长叹!

为了研究和保护敦煌莫高窟,一代又一代富有理想、热爱敦煌的青年艺术家,甘愿放弃内地优渥的生活,只身走入祖国大西北的这片茫茫沙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以洞窟为家,以黄沙为伴,甘当莫高窟的保护神。李美贤老师重点介绍了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事迹。

他们醉心于莫高窟瑰丽的文化艺术,用毕生心血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我默默发誓,不管任何艰难险阻,我与敦煌艺术相伴终生!” 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年复一年地清理积沙,加固洞窟,临摹壁画,修复文物,让劫后余生的莫高窟重放异彩,以崭新姿态出现于世人面前。

微信图片_20181023172111.jpg

三、传承和弘扬,敦煌续辉煌 

据李美贤老师介绍,针对敦煌壁画的修复工作,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由于时代久远造成的自然风化,历史上因人和动物的活动以及居住不当导致的烟熏和损毁,现代游人纷至带来的空气污染,还有洪水等自然灾害,都让美妙绝伦的敦煌壁画受到严重损坏,比如酥碱、霉变、脱落等,让人揪心不已。

可喜的是,新一代的敦煌保护者们,联合国际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采用新颜料和新技术,将壁画修复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取得新的突破。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敦煌研究院启动了壁画数码化工程,还在莫高窟周边建立了现代化的数码化展示中心,既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同时又大大减轻了对文物的破坏。

李美贤老师还介绍道,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佛学研究中心,将对这座佛教圣殿富含的佛学思想、经文义理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新的成果让世人再次为敦煌击节赞叹!

在讲座临近结束时,李美贤老师总结道:

敦煌是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更是丝绸之路上唯一结合各大文明之地,延续上千年文化,从北凉(401-439)到元代(1279-1368),其第一手资料和原始记录,为研究中世纪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敦煌相续沉淀了中国上千年历史文化,是佛教经典、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中心,为文学史、美术史、佛教史、民族史、民俗史、中西交通史、历史典籍补遗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敦煌壁画呈现了古代各民族风俗和中外文化交流场景,堪称是稀有的中古时期民俗资料宝库。

     《漫话敦煌》讲座圆满结束了,但敦煌莫高窟给我们留下的千古绝响,依然回荡心头。如何领受、继承和发扬中国如许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并付诸于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文: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