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俱舍论》

智敏上师:俱舍对现代社会的殊胜价值
俱舍对现代社会的殊胜价值——大宝恩师在《俱舍论颂疏集注》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

智敏上师:从《俱舍论》中佛的功德谈到学佛的目的与方法
今年5月1日,在三门多宝讲寺法雨楼举办了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的新书发布会,身在上虞多宝讲寺、九十高龄的智敏上师做了录音讲话,发布会现场播放了智敏上师的录音。在此,编者整理出录音文字和大家分享。

敏公上师:修行不要起分别心?
此顺决择分者,标也。此煖等四,名顺决择分。见修无学三种圣道,皆名决择。决谓决断,能断疑故,择谓简择,谓能分别四谛相故。见道名决择分,是决择中一分故也。此煖等四,引见道故,能顺于彼,名顺决择分。

皈依三宝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这是门户之见吗?【俱舍论颂疏讲记节选】
什么叫佛教的教义呢?我们说,开始佛在世的时候,是佛教徒、非佛教徒,就是看你承不承认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这三个要件你承认了,你就是佛教徒。

智敏上师:为何说是三世因果?【俱舍论颂疏讲记节选】
【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若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受。随初熟位,名顺现等,并不定业,合成四种。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谓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

敏公上师:如何增上供灯的功德【俱舍论颂疏讲记】
因为施主的功德不一样,“异”,差别,那么施的果报,同样有差别。具足七圣财【注】的,供养一点东西,功德就极大。不具足七圣财的,供养的东西,功德就不大。

俱舍的殊胜
圆晖上人总結一下,世亲菩萨造这个论,三个目的:第一个是断烦恼,使大家学了这个论之后可以断除烦恼;第二个,学了这个论之后可以开发智慧;第三个,造这个论是爲了弘持正法。也就是断、智、悲三个功德,这是世亲菩萨造论的意思。

宗宙法师:《俱舍论略注》《俱舍论颂疏表释》特色及俱舍之弘扬
《俱舍论略注》《俱舍论颂疏表释》特色介绍及俱舍之弘扬——宗宙法师在2016年5月1日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宗宙法师:迎请十六大阿罗汉圣像时的开示

2013年4月宗宙法师关于恭敬三宝活动的开示

敏公上师:从《俱舍论》中佛的功德谈到学佛的目的与方法 ——在2016《俱舍论略注》新书发布
【编者按】今年5月1日,在三门多宝讲寺法雨楼举办了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的新书发布会,身在上虞多宝讲

聪明论之我闻
自4月份宗振大和尚讲说《俱舍论颂疏》开课以来,除了现场听闻外,还有诸多同修通过网络等形式参与了学习。领受法益的同时,大家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反馈了各自不同的心得体会,在此特选取几位学友的分享,以飨读者,并与学人共勉。

【俱舍会】学习“聪明论”还需聪明的方法
【俱舍会】学习“聪明论”还需聪明的方法

【俱舍会】俱舍初学之体验
有幸学习完大宝恩师《俱舍论颂疏》的讲记,心中可以说是法喜充满,体会到了一把“高兴得飞起来”的感觉,终于对讲寺大力弘扬俱舍学的缘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正是因为自己受益颇多,便急不可耐地想与大家分享自己初学俱舍的些许体会,如果归纳起来就是三个问题:俱舍有什么特色?学俱舍有什么好处?初学者如何学习俱舍?

【四众文选】摇曳灯影观无常
今天,是祖师圣诞。“夺意妙供种种功德花,异香烧涂灯明众香水”,这一天,人们以点灯供养的方式来忆念大师的殊胜功德与恩德。

【四众文选】念死无常 走解脱道
一朵蝴蝶兰,飘落在地板上,枯萎寂寞,曾经,它娇艳夺目,装点得满室生辉;片片落叶随风转,满地飘零,曾经,它们高踞枝头,生意盎然。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沧海桑田、日出月没……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永恒的法则:无常。

【四众文选】刹那间芳华已逝
一朵花引发的关于“无常法”的点滴思考

【四众文选】人生转变
晚年学佛,实感惭愧。我是一个夕阳余辉之人,回想大半辈子,虽然是做一名园丁,耕耘培育了不少桃李,遍布祖国各行各业,仍感到虚度年华,实在可悲。

【四众文选】感应故事_观音菩萨送子,药师如来…
观音菩萨送子,药师如来加持

难忘师恩——丁亥亲闻记
难忘师恩 ——丁亥亲闻记 丁亥年的一日,与母亲一早从普陀山起程去上虞,下午才到上虞多宝讲寺。

一位使用手机受害者的自白
一位使用手机受害者的自白

【四众文选】讲寺弟子原创释迦牟尼佛心咒歌谱
讲寺弟子原创释迦牟尼佛心咒歌谱,随喜赞叹!

【四众文选】和师长在一起(五):字纸组的收获
今年上虞讲寺字纸组在大悲法师【师长】的亲切关怀与加持下,在客堂师父的配合下,整理出了许多佛菩萨圣像。

菩萨在身边(三):坎坷命运屡得救拔
“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

【四众文选】菩萨在身边(二):观音菩萨送来的外孙女
感恩观世音菩萨,感恩师长三宝的加持,让女儿有了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四众文选】无缘大悲 慈航普渡
直到现在,回顾自己学佛的历程,我还是非常感恩当时遇到的人和事,同时也随喜自己最初遇到佛法时那比较纯洁的佩服,这一切源于一位陌生佛友那虔诚的礼拜!

宝宝生日忆师恩
宝宝的生日又快临近了,看着健康聪明又漂亮的宝宝,我经常有这种想法,觉得这么可爱的宝宝不是我生的,而是三宝赐予的!

【四众文选】菩萨在身边(一):感应小故事
2010年夏,老公去上海出差,顺便去上虞多宝讲寺参访。那天我在家,带6岁儿子圣瑞到楼下骑小自行车玩。

【四众文选】和师长在一起(四):经书流通等
经书流通是师长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流通经书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

学法笔记(一)
多宝讲寺一直以培养合格僧才为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多年来一直以学习经论作为重要的日常功课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僧往往会有很多体会和启发,故而在博客上特别开设“学法笔记”专栏,以图更多的信众从中获益。

【四众文选】三苦有流众多痛无比 猛…
今年春节自己第一次参加了多宝讲寺的祈福法会。过去因违缘太多,好几年想来讲寺求法都没能如愿。去年自己写信给大宝恩师,说很想求六加行,恩师说可以春节来求。此后自己经常回向,求加持。今年正月初三自己和西安几位道友一起来到上虞多宝讲寺,求到了自己想要的法,参加了寺院的各种活动,领受了几位师父的教授教诫,得大加持,满载而归。这里仅就自己参加春节法会的经历谈一点感受,作为对师长三宝的供养。

【四众文选】学习《五蕴》 重新认识所断所修
上虞居士 宗军 学《五蕴论》时,师父不断地强调:要把学的法,在自己身上观察,认识自己。听了五讲之后,自己清晰了对所断所取、学修次第的认识。

【四众文选】和法师在一起(三)令众生欢喜,愿…
时光如梭,二零一二年我们观堂小组在法师【师长】三宝的加被下,尽己所能,欢喜地累积善业资粮、增长福德。

【四众文选】和师长在一起(一)忘我的大雄宝殿组
2012年已经结束,回首过去一年的培福、学习,大雄宝殿组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学法的收获,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为了能做得更好,现把上一年的培福、修学过程总结一下。

读《明日歌》有感
读《明日歌》有感 居士 佚名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四众文选】药师经法会优秀作业选 (一)
“由多闻而增上慢”如何产生的? 关于增上慢的定义,《瑜伽》云:“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 增上慢的产生分析一、二.........

供灯的功德
最重要的灯是智慧明灯。在供灯时,发心非常重要,并精诚地观想所供的灯火遣除了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解开包袱
每一年的春节法会,都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期待。

【四众文选】四弘誓愿浅析
在受三皈五戒的仪轨中以及早晚课诵文中皆有发四弘誓愿之文,修此四弘誓愿有何意义,下文试略述之。 佛陀在众多经典中皆有教弟子发四弘誓愿的教授,但不同的经典,不同的汉文译本,表达与侧重略有不同

梦幻泡影的尘世--多宝通讯精选
又一次看到这些枯凋的落叶和花瓣,园中叶绿叶黄、花开花落,枯萎衰残的花叶随风落下,混迹尘土泥浆,枕地长眠。树枝梢头,又绽新绿,各色花蕾,渐渐清秀满眼,姹紫嫣红,乃至婀娜多姿,争芳斗艳。又复归于衰败枯残、零落成泥。光移物迁,两相隔越,这也是无言的说法,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四众文选】绣白度母像明目记--多宝通讯选
今年正月白度母法会时,尊贵的师长开示,在念白度母咒的同时若能绘画或绣制白度母像,功德更为殊胜。

【四众文选】如何忆念三宝的功德--多宝通讯精选
记得在春节前夕,有一次拜见师长时,自己曾请教师长,如何把皈依学处的第一条「常念三宝胜功德」落到实处。因为愚钝的自己总觉得三宝的胜功德好高好远,「常念」,只是在口头上念,生不起实际的感受。

四众文选:中秋多宝讲寺之行有感
我对佛菩萨的信心、对师长三宝的信心进一步增加,这是我来多宝讲寺最大的受益。

悲露应消劫火尽 仁心普济大千同
运悲心以普利自他有情,这是广大佛教徒所共同推崇赞叹的精神,并贯穿于佛陀所开示的世间、出世间佛法的全部。其中戒杀放生就是人天道的基本行为轨范之一,也是大乘菩萨道必备的福德资粮,在各种次第的戒律中不杀戒都是首要的,可以说在佛法中最能体现慈悲观和众生平等观的行为莫过于戒杀放生了。

【四众文选】悲体离厌应依止
农历六月十九日,凉爽如秋,太阳躲进厚厚的云层里,轻风穿过树梢和竹林,吹走了盛夏酷暑的热气。上虞多宝讲寺又迎来了一个殊胜的节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四众文选】杜绝伤害的洗涤
我们应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杜绝伤害的洗涤方式,来清洗我们的餐具。因为正被广泛使用的洗洁精,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伤害我们的手,伤害我们的胃,乃至健康。

【四众文选】佛像的价值
张三问:“我的亲戚过世了留下一些佛像经书得把他们送到哪里去?” 僧人:“为什么要送走呢?”

【四众文选】大飞的转变
大飞是一只狼犬,这个名字是来放生园后给取的。无人了解它的过去,只知道来这儿之前,它被人抓住、转卖到屠宰场。在那里,它亲眼目睹了同类们如何哀嚎着被杀害的血淋淋景象,吓得瘫软在地。在它被杀之前,幸亏好心人及时赶到,花钱将它赎下,并送来放生园。

【四众文选】师父三宝护佑免于一难
感恩之心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拥有而感恩。感恩不是炫耀,而是把我们拥有暇满人身、值遇十德的师长、深信三宝,看作是一种荣幸,一种鼓励,一种幸福。

【四众文选】台风来临求加持
死亡到来时,孩子不成为皈依处,父亲不成为皈依处,亲戚不是皈依处,谁也不成为皈依处。

【四众文选】将慈悲进行到底
某处一养鱼池承包到期,将被填平盖房子。鱼池在一家食品厂的大院内,食品厂正在搬迁,池水被抽掉了许多,鱼也被捕捞得差不多了。浅滩处的烂泥里有无数的螺蛳和珍珠蚌。这些蚌寿命已十多年,长期沉睡于黑暗的水底

【四众文选】照镜子必看
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这个镜中的“我”?我们想看到什么? 我们照镜子时已经看到的是什么?镜中的“我”真的很迷人吗? 我们照完后,是否已满足?感到心中更明白清楚了吗?还是更加迷惑了? 最后祈愿那些爱照镜子的人,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以更加端正的心思去照镜子,在镜子中照出——真相。

【四众文选】碰到不如意的境该怎么办?
口头上说“善业感乐受,恶业感苦受”,这比较容易,我们也都这么说,但内心究竟认可几分?若碰到具体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好像与上述业决定的道理相违,内心想不通的时候,还能认可“善业感乐受,恶业感苦受”吗?

师恩一滴
后来宗甲师就将我晚上失眠睡不好呈白了大宝恩师,宗甲师将大宝恩师的教授教诫转告给我,“抽个时间打打坐,调身、调脉、调息。”我说:“好。”

【四众文选】观世音心咒歌
观世音心咒歌

【四众文选】烽火狼烟中的佛光
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喜欢看名人传记,那时的想法很天真,希望找几个模仿对象,给自己的一生设计一套最佳方案,那样的话这一生不是可以得到最大的成功么?

【四众文选】芬芳的日子—浴佛节随笔
芬芳的日子——浴佛节随笔 苏州居士 宗蓉 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伟大的佛陀诞生了。想象中那是一个极其芬芳的日子,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美丽的无忧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常遥想当年的盛况:

漫谈日常修行、机会成本及暇满
每天每时每刻,人们都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在利与不利、苦与乐、省时省力省财与费时费力费财之间,乃至高尚与卑下、轮回与涅盘之间作种种权衡与抉择。

上虞之行感念师恩
十年前的这个日子,在上虞多宝讲寺的大师殿,我在敏公恩师座下受了皈依,开始了这一生的学佛之路。

生死间,大宝恩师救我回来
我是吉林的史居士,毕业于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在中石油公司吉林分公司工作至今。

【四众文选】瞻礼阿育王寺佛舍利
《金光明经》云:「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又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遥在他国忆师恩
一想起师长就觉得特别特别温暖。回国两个月,得以两次拜见大宝恩师,师颜清净慈悲,师语明晰睿智,师恩浩浩荡荡流入心田。

【四众文选】三宝护佑让我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天使
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虚无他方

【四众文选】加持——使我得到了一个优秀宝宝
正如伟大的佛陀所说:「我将永远与那些虔敬者在一起。」让我们怀着对观世音菩萨、对师长三宝不可动摇、一心一意的虔诚,怀着自己和一切如母有情净除所有恶业和无明、速速开悟成佛的祈愿,将这美妙的咒语时时唱响:「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

【四众文选】白血病患者的感应事例
我是河北唐山遵化市人,今年五十岁,我于二零零六年九月份发现得了白血病。一开始症状像感冒发烧,断断续续有三个月,在此之前身体一直都很健康。

《俱舍论》学习讨论心得点滴
《俱舍论》学习讨论心得点滴 作者:宗尧 还未学习《俱舍论》时,有同修说:俱舍就是什么都要舍掉。等学了《俱舍论》才知道闹了个大笑话。原来俱舍的意思是对法藏,含藏对法的宝库。而"对法"指的是一切无漏智慧以及能获得此无漏慧的有漏慧,因此《俱舍论》就是阐述世出世间真理智慧的论著。

国内首届《俱舍论》义理教学研讨会在上虞多宝讲寺举行
2017年4月30日,国内首届《俱舍论》义理教学研讨会在上虞多宝讲寺举行,由此开启了佛教界对这部论典开展深入教学交流研讨的新篇章。

2016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出版发布会暨《俱舍论》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2016年5月1日和2日上午,三门多宝讲寺圆满举办了“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出版发布会暨《俱舍论》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俱舍论》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是教界和学界的一件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德法师、专家学者、正信居士参与了此次盛会。

宗振和尚讲说《俱舍论颂疏》缘起
因缘殊胜 宗振和尚讲说《俱舍论颂疏》缘起,《俱舍论》是声闻乘或者说是根本乘佛法的一个总结,那么学好了以后,我们学大乘佛法就有牢固的基础。

宗振和尚即将开讲《俱舍论颂疏》业品
2018年4月20日,宗振和尚讲说《俱舍论颂疏》之分别世间品圆满。自4月4日起,历时17天,共计13讲。内容含摄对有情世间及外器世间宇宙万物有情无情生灭现象的整体阐述。

宗振大和尚在三门多宝讲寺开讲《俱舍论颂疏》
2018年4月4日(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三门多宝讲寺宗振和尚将从《世间品》开始讲说《俱舍论颂疏》。这是继智敏上师在三门多宝讲寺开讲《俱舍论颂疏》25年之后,多宝讲寺的又一重大弘法事业。

让这部法宝住在我们的心里 ——上虞多宝讲寺恭请《俱舍论颂疏讲记》《俱舍大要讲记》
2017年4月25日上午,上虞多宝讲寺僧俗弟子在寺院内,手持香花,满心欢喜地恭敬迎请智敏上师著述集《法幢文集 · 俱舍卷》最后出版的两套新书——《俱舍论颂疏讲记》《俱舍大要讲记》。

【俱舍盛会筹备系列】2016年俱舍闻思修研讨会
2016年5月1日和2日,国内第一次《俱舍论》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三门多宝讲寺圆满举办,获得了教界和学界的好评。为了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从2016年元月起,多宝讲寺就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筹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于4月初成功组织了寺内的“《俱舍论》闻思修研讨会”。

【俱舍盛会筹备系列】历时四月 花絮百图
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新书发布会暨《俱舍论》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1日、2日在三门多宝讲寺圆满举办。盛会虽然结束多日,历时四个月的筹备情景仍历历在目,看着这一张张还原了整个过程的照片,喜悦不禁充满心间。

中华文化润海外 万里访师俱舍缘——韩国首尔奉先寺僧众参访上虞多宝讲寺
2016年10月14日上午,韩国首尔奉先寺的海真法师和觉真法师一行11人前来多宝讲寺拜访智敏上师,宗宙法师接见了韩国代表团。教宗本刹译经道场奉先寺位于韩国五大名山之一的云岳山,始建于969年,具有悠久历史。楞严学林是奉先寺下设的学院,师从月云大师,月云大师主持了《高丽大藏经》318卷的韩译工程,被誉

上虞多宝讲寺“2017俱舍闻思修研讨会”圆满举行
4月8日至9日,上虞多宝讲寺连续第二年举办内部四众弟子参加的“2017多宝讲寺俱舍闻思修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共收到30多篇有一定质量的俱舍学术论文。宗宙法师在开幕式上强调弘扬俱舍论对正法久住具有极大意义,指出智敏上师为大家带来的这个殊胜因缘,体现在严谨的学修组织,优秀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材和方法,以及优秀的同修善友这几个方面。

2016年俱舍教学交流座谈会
2016年5月2日上午,俱舍专题教学座谈会在三门多宝讲寺的法雨楼举行。作为此次盛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座谈会旨在交流并探讨俱舍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及更多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吸引了众多法师的积极参与。

俱舍初学之体验
正是因为自己受益颇多,便急不可耐地想与大家分享自己初学俱舍的些许体会,如果归纳起来就是三个问题:俱舍有什么特色?学俱舍有什么好处?初学者如何学习俱舍?

祝贺《法幢文集 · 俱舍卷》出版圆满
2017年4月30日,佛教耆宿大德智敏上师的两部俱舍专著《俱舍论颂疏讲记》及《俱舍大要讲记》的出版发布仪式在上虞多宝讲寺举行,这标志着《法幢文集·智敏上师著述集》之“俱舍卷”(下称:《法幢文集·俱舍卷》)出版圆满。《法幢文集·俱舍卷》是智敏上师半个多世纪以年来研习俱舍的心血结晶,历经十几年的编辑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共计五种15册。

多宝讲寺举办智敏上师新书发布会暨俱舍研讨会
2016年5月1日和2日上午,三门多宝讲寺举办了“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出版发布会暨《俱舍论》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俱舍论》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是教界和学界的一件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德法师、专家学者、正信居士参与了此次盛会。

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出版发布
2016年5月1日上午,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圆满举办了“智敏上师《俱舍论略注》出版发布会暨《俱舍论》学术研讨会”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集注》出版发布会暨弘扬俱舍座谈会隆重举行
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题词 世界佛教华僧会会长题词 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题词 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题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5:触
触有十一种,分为两类,一是能造触,一是所造触。能造触:地、水、火、风;所造触:轻、重、涩、滑、冷、饥、渴七种。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4:香
香四种者,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有差别故。沉檀等名好香,葱、薤等名恶香。好、恶香中,增益依身名为等香,损减依身名不等香,无增损者名好、恶香。故好、恶香中,各分出等、不等香,故成四香。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3:味
味有六种,很好解释。苦的,酢就是酸的,咸是咸的,辛是辣的,甘是甜的,淡就是不咸不淡,淡味道。 出家人是淡味最好,淡泊。过分的甜,过分的辣,都是吃了有刺激性的,不太好。这是味有六种。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2:声
声有八种,一种是有执受大种为因,一种是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执受大种为因里边,又分有情名和非有情名,有情名里又分有可意声、不可意声;非有情名里也有可意声、不可意声。无执受大种为因也有有情名,可意声、不可意声;也有非有情名,可意声、不可意声。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1:色(处)
“色二或二十”,总括地説色有二种:显色、形色。显色,青、黄、赤、白;形色,长、短、方、圆等。一切色,除了这两种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色。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0:五根
释曰:彼者,彼前眼等五根也。识者,即眼耳鼻舌身识也;眼识等五,依止眼等五根,从依得名,名眼识等。颂言彼识,彼能依识,故名彼识。依净色者,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五根。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9:见处
“见”,五个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个后边随眠品要讲。身见就是萨迦耶见,执著有我、我所。边见执断、执常。邪见,拨无因果。见取,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人家的都不行。戒禁取,非道谓道,就是印度过去的外道,他持狗戒、牛戒,或者现在的其他宗教持什麽戒什麽戒,那些都是非道谓道,不能证圣果的,这是戒禁取。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8:世间
“世间”,有漏法叫世间。反过来说,无漏法出世间的。两边一看就比出来了。什么叫世间?“可毁坏义”。“有漏诸法,有两种坏:一、四相坏,二、对治坏,故名世间”,有漏法,两种方法可以破坏的。一种是四相坏,有为法都有的,生、住、异、灭这四个相的坏。一切法你才生,马上住、异、灭跟上来了,一刻也不停下来,刹那刹那生灭。第二个坏,对治坏,用对治道破坏它,消灭它,就是择灭,名为世间。那么这就是有漏法,有漏法可以择灭,用对治道可以把它破坏。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7:有诤
言有诤者。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损害自他,故名为诤。此有漏法,诤随增故,名为有诤,有彼诤故;犹如前说,有彼漏故,名为有漏。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6:取蕴
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蕴从取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如草糠火,火从草糠生,名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从属为名。如帝王臣,臣属帝王,名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从果为名;如华果树,生华果故,名华果树。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5:有事
这些都是有为法的差别名。我们讲它干什么?讲了以后碰到了就知道了。假使“言依”,一看,哦,有为法。如果你去查字典,恐怕还查不出。那么你学过《俱舍》就知道,言依就是有为法。世路也好,有离也好,等等,这都是有为法。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4:有离
“离谓永离,即是涅槃”,一切有为法都有它的涅槃。“一切有为,有彼离故,名为有离。如有财者,名为有财”,好像有钱的人,叫有钱。这是什么释?一看就看出来了,有离,有为法自己的名字不说了,叫有离,有财释。这个很简单,有它的涅槃。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2:世路
亦世路者。世谓三世。路即是法,世所依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现在法,是世正行。未来法,是世当行。故有为法是三世路,世之路故,名为世路,依主释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1:有为法
释曰: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藴者,标有为法也。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0:非择灭
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者。释非择灭。言当生者,当来生法。此当生法,缘会则生,缘阙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言别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缘阙,名非择灭。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9:择灭
择灭谓离系者,出择灭体,择灭以离系为性。系者,缚也。缚有二种:一、相应缚,二、所缘缚。然此二缚,随眠品明,此略不释。断此二缚,证得无为,名为择灭。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8:虚空无为
《俱舍论颂疏》此中空无碍者,释虚空体。此中空无碍者,释虚空体。此中者,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7:无为法
三种无为者,无为无漏也。谓虚空二灭者,列三无为也。二灭者,择灭非择灭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6:四谛
除道余有为者,明有漏体也。除道者,除道谛也。谛有四种:苦集灭道。苦集道三是有为法,道虽有为,是无漏法,今明有漏,故除道也。余有为者,即苦集谛,道谛外故,称之为余。故余有为,即苦集谛。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5:无漏法
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道谛者,有为无漏。三种无为者,无为无漏。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4:取蕴
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3:有漏法
★有漏法【定义】◎《俱舍论颂疏》漏谓烦恼,泄过无穷。烦恼名漏,诸漏于彼苦集谛中,等随顺增长故。苦集谛名为有漏,有彼漏故。解说◎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苦、集二谛为什么叫有漏?“于彼漏随增”,有漏是漏要随增的,要增长的。“于彼者”,就是苦、集二谛了。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2:择法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择法者,慧也。慧能灭惑,为胜方便”。择法是慧的作用,慧能够简择法。坏的要堕恶道的法去掉它,有漏的人天也不要。无漏的、感四果四向菩萨道的、成佛道的,这个需要,把它取过来。这个能择法的功能,就是慧。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1:资粮对法
《俱舍论颂疏》资粮对法,谓论教也。言诸论者,谓六足论等。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大目犍连造《法藴足论》,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提婆设摩造《识身足论》,尊者世友造《品类足论》,又造《界身足论》。迦多演尼子造《发智论》。前六足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后代论师,多宗发智,《大毗婆娑》依之而造。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0:三慧(闻思修)
◎《俱舍论颂疏》 闻慧,闻教成故。 思慧,因思起故。 修慧,从定生故。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9:生得慧
★生得慧【定义】 ◎《俱舍论颂疏》生得慧,生便得故。 解说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一种生得慧,生来就有的。我们要简别白痴,白痴没有生得慧,他糊里糊涂的。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8:方便对法
方便对法,谓有漏四慧也。 言诸慧者,慧有四种。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闻慧,闻教成故。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从定生故。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7:世俗对法
★世俗对法【定义】 ◎《俱舍论颂疏》 及能得此诸慧论者,此明世俗对法。颂文诸字,通在两处:一则诸慧,二则诸论。慧论非一,故名为诸。此诸慧论是有漏法,名为世俗。此者无漏净慧也。由彼诸慧诸论,方能得此无漏净慧,名能得此也。非但净慧随行,名为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亦名对法,故云及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6:胜义对法
“言胜义者”,什么叫胜义?每一个字都给你讲清楚,法相的书就好在这里,没有含含糊糊的东西。“无漏名胜”,无漏的叫“胜”。“实体称义”,有实体叫“义”。胜就是义,叫胜义,持业释。胜义阿毗达磨,又是什么释?阿毗达磨,本身就是胜义,无漏的。“胜义即对法,名胜义对法”,持业释。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5:随行对法
净慧眷属,名曰随行。慧相应心及受想等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无表,此等诸法是慧眷属,随慧行故,名曰随行。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4:净慧
“净慧者,谓无漏慧”,“净慧”是无漏的慧,无漏慧为什么叫净?“离缚名净”,烦恼的缚离开了 ,干净了,叫净。“简择称慧”,我们这个智慧的“慧”,它到底什么作用呢?简择。简就是简掉,不好的不要它,择就是好的要了。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3:对法藏
★对法藏【定义】 ◎《俱舍论颂疏》——言包含者……发智论等名为对法,俱舍名藏,而非对法;然今此论名对法藏者,对法之藏,故名对法藏,依主释也。——言所依者……彼发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谓引彼义,言造此论故。彼发智等,名为对法;此论所依,故亦即是藏。今俱舍论名对法藏者,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22:藏
“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包含,一个是所依。所谓“包含”,“犹如籄[kuì]箧[qiè]”,就是一个小箱子之类的东西,也可以翻成篮子,摆东西的用具。小箱子也好,篮子也好,“藏”的原意就是这个。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21:如理师
★如理师【定义】 ◎《俱舍论颂疏》如理师者,显利他德,益物为胜,故别标敬。由佛世尊能方便说如理正教。拔济众生。名如理师。解说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如理师”的特别含义是什么呢?“显利他德”,这是引用《俱舍论》里边的话,如理师是利他德。“益物为胜”,这个“物”也是指有情。这个“利他德”,就是利益众生,是最超胜。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20:敬礼
★敬礼【定义】 ◎《俱舍论颂疏》敬礼如是如理师者,指德归敬。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 【解说】“诸一切种诸冥灭”,“一切种冥灭”是智德,“诸冥灭”是断德,“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悲德,也是恩德。断、智、悲,佛的所有的功德,以三个类型来包括。那些智德、断德、悲德圆满的人,我要归敬。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19:生死泥
★生死泥【定义】 ◎《俱舍论颂疏》言泥者,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烦恼如水,业、异熟如土。由此相参,成生死泥。解说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这个“泥”有考究,“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就是业、惑、果三个东西,我们讲十二因缘就是这三个东西。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18:众生
什么叫众生?“有众多生死故也”。如果你说众缘所生的叫众生,无情也是众生,所以说这个“众多生死”叫众生。所以众生,我们强调的是有情,有情就是有众多生死的。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17:三德
“一切种冥灭”是智德,“诸冥灭”是断德, “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悲德,也是恩德。 “明佛三德”,智、断、悲三个功德。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6:习气
“数习烦恼,所成气分”,它为什么叫习气呢?“数习”,这个烦恼,一次一次犯,一次犯、一次犯,不断地起烦恼,数习就是很多次的练习这个烦恼,它有个气分。我们说泡茶,一个茶杯,一次泡,二次泡,泡泡泡,泡上一年,这个茶杯你不要摆茶叶,这个水倒下去有茶的味道,那就是习气。数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叫习气。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5:染污无知
诸冥者,是染污无知。诸谓诸境,即四谛修道,五部境也。五部非一,故名诸境。冥者即是见修所断一切烦恼,以此烦恼覆障诸境,故说为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烦恼不净,名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4:不染无知
一切种诸冥灭者,自利德也。冥有二种:一者一切种冥;二者诸冥。一切种冥名不染无知;诸冥是染污无知。此二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3:法相法
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谛。言对法者,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四谛涅槃,名之为法。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2:胜义法
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谛。)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1:论
★论 【定义】 《俱舍论颂疏》 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 断恶修善,故名教诫。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20:敬礼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指德归敬。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0:六离合释【带数释】
带数释者,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如二谛、三性等名,皆以其法体上带有二、三等数量,彰其所带之数量,故名为二谛、三性等也。虽然带数释者,必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方可名带数释,非谓凡有数字在首者,皆是带数释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9:六离合释【邻近释】
邻近释者,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从其胜事以立名者,此即邻近释也。今就念处之名言之,观身不净乃至观法无我。此观之体本是慧处,本应名之为慧处,然则名之为念处者,因与慧相应之念其力强胜,故就胜者立名,名之为念处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8:六离合释【相违释】
相违释者,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例如止观之名,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矣。然今则集此各别之二法,联之使成为一名,此即相违释也。亦如教观之名,教者解也,观者行也。其体亦各别也。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也。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违释,例此可知。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7:六离合释之【有财释】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7:六离合释之【有财释】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6:六离合释之【依主释】
依主释者,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此即依主释也。依者能依,主者所依也。如云历城县净居寺者,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即是依历城县之净居寺也。历城县是所依,净居寺是能依。从所依县,名能依寺,此即依主释也。又如所谓法华玄义者,从所释经,名能释文,故亦是依主释也。余可例知。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5:六离合释之【持业释】
《相宗纲要》 持业释者,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则即持业释也。持者,能持之体;业者,所持之义也。盖二义同依一体也,故此亦名为同依释焉。例如烦恼障者,烦恼与障,盖二义也,然论其体,则仍是一,不可分而为二也。持二义于一体之上也,此即持业释也。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4:【六离合释】
六离合释者,梵语称为杀三婆释。《大乘法苑义林·总料简章》意云: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之释以分别之。其有但以一义为名者,则是直呼其自体,无有所滥,则不须用六释分别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名义之法也。初离之以示义,后合之以彰名,故亦名为六离合释焉。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3:【对法】
★对法 【定义】◎ 《俱舍论颂疏》言对法者,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四谛涅槃,名之为法。此无漏慧,名对法者,法之对故,名为对法,是依主释。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2:【对】
★对 【定义】 ◎ 《俱舍论颂疏》 第五略释品题(《阿毗达磨俱舍论》)者, 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 谓无漏慧,名之为对。

对法之钥 | 俱舍法相名词 No. 1:【法】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和学习智敏上师的俱舍系列专著,我们特辟这一新栏目——“对法之钥”,从《法幢文集·俱舍卷》的五种书目中,选取佛学基础法相名词,配以智敏上师的讲记和注解。祝愿大家都能藉此短小的“一期一词”,渐次步入俱舍的智慧之门,领受法雨法益,让这部法宝真正如甘露般注进我们的心里!

《法幢文集·俱舍卷》书目介绍
在《俱舍论》的历代汉地注疏中,《俱舍论颂疏》是唐朝玄奘大师再传弟子圆晖法师所著,精要备存、简明易入,为当时学者所争相受习,广为流通。然而时至今日,《俱舍论颂疏》也显得文深义艰,难以理解。敏公师长在五台山时便开始学习并宣讲俱舍,其后五十多年,始终将《俱舍论》作为弘法重点,至今已影响深远。

《俱舍论颂疏讲记》学习视频正式发布
2018年1月24日,在上虞多宝讲寺的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纪念法会上,上智下敏法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学习视频正式上网,开放给大家学习。 网址:http://xs.duobaojiangsi.com

七十五法 百门分别 ——《俱舍论法宗原》可视化展示系统操作说明
本系统内容来源于玄奘大师弟子、俱舍大家普光法师的著作《俱舍论法宗原》,对于《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五位七十五法,以百门进行诸门分别,直观地展现出七十五法的诸门性质。

俱舍论法宗源
俱舍论法宗原——普光法师 撰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十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三十 从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难后答。犊子部难。若补特伽罗即诸蕴者。世尊何不说命者即身。论主答云。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谓由问者执一实我。名为命者。依此问佛。命者与身为一为异。故佛答。以我无体。一异不成。如不可答龟毛硬软。本无龟毛。答何硬软。命者本无。答何一异。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功德。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从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就明不共法中二。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释。且初举数标名者。论云。如是已辨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辨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为十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 释曰。决断名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诸智差别。二明智所成功德。就明诸智差别中。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诸门分别。此下第一。明忍智见差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从此第五。明六种性。就中八。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性先后。三明从性果退。四明学凡种性。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八明无学九人。此下第一。明六阿罗汉者。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辨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有三。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且初第一明道体性者。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从此第二。明结等六门。就中分二。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就正明结等。分二。一明结等五门。二明六垢。就明结等五门分二。一标章。二别释。且第一标章者。论云。如是已辨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瀑流等。为唯尔所。为复有余。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从此第六。明惑能系。就中分二。一约世明能系。二约断明能系。就约世明能系中。分二。一正约世明系。二明三世有无。此下第一。正约世明系。论云。谓诸有情。于此事中(所系境事)。随眠随增。名系此事。应说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体。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 从此大文第二。释业道名义。论云。如是已辨十业道相。依何义名业道。颂曰。 此中三唯道 七业亦道故 释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业道中。贪等三唯道也。业之道故。立业道名。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六 从此第七明黑黑等。就中一明四业。二明无漏断。三明异说。此下第一明四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复有业白白异熟。或复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复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其相云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从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仪别。就中一明得处时同异。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恶处中。此下第一明得处时同异。论云。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得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 从此第三。广明表无表。一明三无表。二依三别解。且初明三无表者。论云。傍论已了。复应辨前表无表相。颂曰。 无表三律仪 不律仪非二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造作名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释此品颂。总作三门。一明业体性。二释诸业名。三杂明诸业。就明业体性中。一正明业体。二诸门分别。三广明表无表。就正明业体中。一明所造业。二明能造大种。就明所造业中。一明二三业。二明五种业。此下第一明二三业。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 从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齐。就中一明三极少。二明二量。且初明三极少者。论云。如是已约踰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约年等辨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今。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辨三极少量。颂曰。 极微字剎那 色名时极少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 从此大文第二。明器世间。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明三分齐。就明所居器中有二。一别明小器。二总明大千。就明小器中有八。一明三轮。二明九山。三明三分齐。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 从此大文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别明四法。二别指余文。且别明四法者。一明无明。二明名色。三明触。四明受。就第一明无明。复分为二。一明释义。二引证。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总有十一门。就中有三。一明中有形状。二明眼等九门。三明入胎门。且第一明中有形状者。论云。当往何趣。所起中有形状如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 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 就初明有情生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 从此大文第二。明四缘。于中分二。一明四缘。二别解等无间。初就明四缘中。文复分三。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中作用。三明法从缘生。且第一明缘体者。论云。广说因已。缘复云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 从此大文第三。明因缘。于中有二。一明六因。二明四缘。就正明六因中。复分为三。一正明因体。二明因得果。三明法从因生。就初正明因体中。文分三段。一总标名。二别显体。三三世分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 从此大文第二。明众同分者。论云。如是已辩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颂曰。 同分有情等 释曰。同分者标章 有情等者。正释同。谓身形等同。谓诸有情。身形业用。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四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四 从此大文。第二明俱生诸法。于中有二。一正明俱起。二广辨差别 就初正明俱起中。一明色法俱生。二明四品同起。且初明色法俱生者。论问起云。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相不同。生亦各异。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分别根品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释此品颂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总有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此有三门。论云。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无见。几有对。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一
No. 1823 [cf. Nos. 1558, 1560] 阿毘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洲刺史贾曾 撰 昔释迦去代。过九百年。天亲菩萨纂论千部。弘宣盖远。发起良多。至于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

直解!俱舍六百颂【047】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6】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5】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4】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3】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2】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41】
这是辩论“到底眼睛在看?还是眼识在看?”有部有两家:一个是根见家、一个是识见家。根见家主张能见的是眼根,识见家主张能见的是眼识。这四句颂是破那些主张以识来见的论师,他们认为能见的是识。

直解!俱舍六百颂【029】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28】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27】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26】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编者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直解!俱舍六百颂【035】
“谓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亦所烧能称”,这个颂作得很巧妙。十八界里边只有外四界——那就是色香味触,这个四界——能斫所斫、能烧所烧、能称所称都在里边。 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外界呢?就是六个境里边把法界除开。法界是内的,意识所对的。前面五个:色、声、香、味、触,声要除开。因为声不能烧,也不是所烧;又不能砍,能斫、所斫都不行;称也称不起来,这个声音称称几斤重?怎么称呢?所以说把声除开,色香味触,就是外四界。

直解!俱舍六百颂【034】
颂回答:“触界中有二,余九色所造。”一共十个色界,触界里边有两种——大种跟所造,其余的九个色界都是所造性。“法一分亦然 ”,法界里有一分,也是所造性,是什么?无表色。这三句解释能造、所造门。第四句“十色可积集”,解释可积集非可积集。十个色法是极微所成,可以积集的;反过來,还有八个界不可积集。

直解!俱舍六百颂【033】
界品的第二卷,全部是以二十二个门来分别十八界的法的体。哪些法是有所缘境的,哪些法是没有所缘境的,是一个门。哪些是有执受,哪些是无执受,是另一个门。 这两个门合了一个颂:“七心法界半,有所缘余无,前八界及声,无执受余二。”

直解!俱舍六百颂【032】
“颂曰: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前五个识没有分别,是由于它们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并不是说一切分别都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的体是什么?“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意地”是第六意识,“散慧”就是没有入定的慧,计度分別是依散地的慧;随念分別依的是跟意(第六意识)相应的念。这是它们两个的体。

直解!俱舍六百颂【031】
《俱舍》一开头就是“有漏无漏法”。用无漏的慧简择法,叫对法。简择什么?简择的就是有漏、无漏。有漏的要去掉,无漏的要摄取、增长,这就是修行了。那么,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颂曰:“意法意识通,所余唯有漏。”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三个通有漏、无漏,其余的是有漏。为什么其余十五界都是有漏呢?道谛也不摄,无为法不在里边,所以全部是有漏。

直解!俱舍六百颂【030】
十八界,哪些是属于欲界的,哪些是属于色界的,哪些是属于无色界的? 欲界所系的,十八个都有。色界系的,只有十四个,“除香味境”。境界来说是香跟味没有了,六个识来说,既然没有香味的境,鼻识跟舌识也不生了。所以,这四个界都没有了。

直解!俱舍六百颂【029】
眼、耳、鼻、舌、身、香、味、触,这八个法,不可说它是善、不善,它本身是异熟果,是无记摄。“色声二”就是身语表业,身语表业有善的、恶的,十恶道、十善道里边有七支是身语,身三口四。如果发动它的心是善的,从善的心把它“等起”的,这个身语表叫善性。这个“等”就是相等,心跟那个发动的身语表业的善恶性是相等的,心善,发动的身语表也善;心不善,发动的身语表也不善。

直解!俱舍六百颂【028】
“颂曰:空界谓窍隙,传说是明暗。识界有漏识,有情生所依”,什么叫空界?“窍隙”,“传说是明暗”,有部的说法是明暗;“识界”呢?“有漏识”,不是一切识,识里边有漏的识叫“识界”。为什么它是有漏的?“有情生所依”,有情生在三界所依的,就是依这个识界。无漏的,不是生所依,所以识界不能包无漏识,只能是有漏的那一部份。

直解!俱舍六百颂【026】
俱舍颂 026 这个法蕴到底数量有多少?有几个说法,下边介绍。“有言诸法蕴,量如彼论说”两句,“约文定量”;“或随蕴等言”,“约义定量”,根据它的意思来定量;“如实行对治”,“约行定量”,根据它的行,对治的修行来定它的量。有这几个标准。

直解!俱舍六百颂【025】
俱舍颂 025 经上所说的蕴也好、处也好、界也好,都能摄在我们前面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里边,这里先讲一下经里说的“法蕴”。“牟尼”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说的法蕴一共有“八十千”,八十千就是八万,这是印度的语法。佛说的八万四千法蕴,看看那么多,它的体到底是什么呢?

直解!俱舍六百颂【024】
俱舍颂 024 十个处都是色蕴,为什么只有一个处叫色处,其他的不叫色处?而这个跟色蕴的总名是一样的,叫色处。另外,十二个处都是法,七十五法每一个都是法,为什么一个处叫法处,其他的不叫法处?

直解!俱舍六百颂【023】
俱舍颂 023 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先从六根开始,六根次第排好之后,六境、六识就按这个次第。两个方式:一个标准是用根的作用来分,一个标准用在身上的高低次第来分。前三句是根据所观的境、所缘的境来看的。

直解!俱舍六百颂【022】
俱舍颂 022 五蕴里没有无为法。无为法,十二处、十八界都有,为什么五蕴里没有?因为“义不相应”,有三种解释,论主认可前两种。

直解!俱舍六百颂【021】
俱舍颂 021《俱舍论》里边自己提个问题,所有的心所法都在行蕴里边,但是受心所一个,开一个受蕴,想心所一个,开一个想蕴,这是什么原因?有三个原因:诤根因、生死因、次第因。依据这三个原因,在心所法里边,把受、想特别提出来立个蕴。

直解!俱舍六百颂【020】
现在追问一下,什么叫蕴? 什么叫界? 什么叫处? “聚”是什么呢?五蕴的蕴就是积聚的意思。这个蕴就是积聚的意思,经里边这么说,所有的色,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三世),内外的、粗细的、胜劣的、近远的, 所有一切,摆了聚,把它堆在一起,都叫色蕴,这个色不是一个色了,一聚,叫色蕴。

直解!俱舍六百颂【019】
俱舍颂 019 接下来,明数开合。一、明数合,二、明数开。先明数合。什么叫数合呢?眼睛、耳朵、鼻这三个,生在我们身上都有两个地方——眼睛有两个,耳朵有两个,鼻子虽然是一个,但是有两个孔。这里一个问题:既然眼根是两个,那么十八界里要算两个界了;耳根是两个,你也要算两个界;鼻孔也是两个——那么,十八界里边要加三个,二十一界。为什么不说二十一界,而说十八界呢?

直解!俱舍六百颂【018】
俱舍颂 018 七十五法,就是宇宙的万法总纳为七十五个东西了。如果要在蕴处界里边各取一个,要把所有的法包完,怎么样子摄?这等于一个智力游戏,一个蕴、一个处、一个界,要把整个的法包完,可不可能?可能。

直解!俱舍六百颂【017】
俱舍六百颂【017】 这里一个问难:照你这么说,六识谢掉了就是意,那么六识就是意界,离开了六识什么叫意界呢?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他马上解释这个问题。

直解!俱舍六百颂【016】
俱舍六百颂【016】 前面把色、受、想、行四个蕴都讲完了,现在就留下最后的了别的识蕴。识蕴里只有一个法——心王,在七十五法里边,单标一个心王。但一个心王里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

直解!俱舍六百颂【015】
俱舍颂015“四余名行蕴”,什么叫行蕴呢?“四余”,四个蕴,色蕴、受蕴、想蕴讲过了,后边那个识蕴没有讲。这四个蕴,余下来的,全部叫行蕴。这里,表里边有个七十五法,我们要看一看。

直解!俱舍六百颂【014】
前面色蕴讲完了,色蕴里包括着十一个法:五根、五境、无表色。那么这个五根、五境、无表色,在十二处里边是哪几处,十八界里边是哪几界,这要把它们关系拉一拉。

直解!俱舍六百颂【013】
俱舍颂 013现在讲假四大,世间上的地水火风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真四大的体,是坚、湿、煖、动,是触处。世间所说的、假四大的地,是显色、形色,是色处。比如青的地是显色,假使一块泥巴地,黄的,也是显色。假使这个地是操场,圆的,那就是形色了。

直解!俱舍六百颂【012】
俱舍颂 012无表色是所造的,那么能造的四大种是什么呢?有两类,即世间上说的四大种(假四大),以及真正的四大种,把这个真假辨一辨。先说真的四大种——实四大种。所谓四大种就是四个界:地水火风。先说“大种”,什么叫“大”,什么叫“种”。

直解!俱舍六百颂【011】
俱舍论颂 011 下面讲无表色。什么叫无表呢?有几个条件:一个是“乱心无心等”,它的位;一个是“随流”,它的相似相续;一个是“净不净”,它的性没有无记的,要么是净(善的),要么是不净(不善的);“大种所造性”,它是四大种(地水火风)所造的。

直解!俱舍六百颂【010】
下面是五境,色声香味触,分开讲了。根是比较简单,境就比较多了。眼根所对的境(色境)有几个?总的说有两种,分开来说二十种,所以说“二或二十”。另外四境:声有八种,味六种,香四种,触十一种。这一个颂把五境的种类全部说完了。

直解!俱舍六百颂【009】
俱舍论颂 009 有为法是色等五蕴,那什么是色等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五个蕴。色蕴又是什么呢?这里就要接着往下讲。色蕴里边包含的色法有十一个:五根、五境、无表色。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一般认为色蕴就是这十个东西,有部还加一个“无表色”。“此十一种,名为色蕴”,这是先把名字告诉你,色蕴里边有十一个东西。

直解!俱舍六百颂【008】
俱舍颂 008下面讲有漏的异名。“有漏名取蕴者”,总的说烦恼叫取,为什么叫取,能执取生死。有漏为什么叫取蕴呢?这里有三个解释。第一个解释,“蕴从取生”,取是因,蕴是果。有了烦恼,就要感那个果——五蕴,所以叫取蕴;第二个解释,“或蕴属取,故名取蕴,从属为名”,这个蕴属于取的,就是说属于烦恼的蕴叫取蕴,这个就简别还有不属于烦恼的(有为法里还有无漏蕴);

直解!俱舍六百颂【007】
俱舍颂 007有为法在经里边有很多名字,学好之后,只要碰到那个名字,就会马上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首先说什么叫有为法,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就是有为法,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有为法,它的体就是五蕴。有为的“为”是什么意思?为就是造作,众缘造作叫“为”。这个法有众缘造作的作用的,叫有为。这个法本身是有为的,叫有为法。

直解!俱舍六百颂【006】
“择灭谓离系”,择灭是以离系为体。“系者,缚也”,什么叫“系”呢?把它缚起来,绳子系起来跟绳子缚起来是一样的意思。“缚有两种”:一种是相应缚,心王心所跟烦恼相应,受了烦恼的系缚,那就是相应随增。另一种是“所缘缚”,这个烦恼跟所缘境缚起来,就缠在境上,就是以前讲的所缘随增。

直解!俱舍六百颂【005】
什么叫无漏法,于彼漏不随增的。灭谛、道谛,虽然有的时候引起烦恼,但是不会增长,这个烦恼也没有力,所以不能叫有漏。具体的无漏法有哪些?有漏法的体是除了道谛以外的有为法,即苦集二谛。那么余下的,道谛跟三个无为法就是无漏法。苦、集、道有为法说完了,三个无为法还没讲,三个无为是无漏里边的。哪三个无为法呢?“虚空二灭”,一个是虚空无为,一个是择灭无为,一个非择灭无为。

直解!俱舍六百颂【004】
俱舍论颂 004我们要学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慧,是择法的,能择是无漏慧,那么所择的法到底是什么法?——很简单,就是要简择有漏法、无漏法。无漏的要,有漏的不要,一个简、一个择。有漏法要灭掉的,都是三界流转生死的,烦恼随增的。无漏法就可以还灭,可以出生死。什么叫有漏?“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

直解!俱舍六百颂【003】
择法就是慧的作用,慧能够简择法。离开无漏慧,去掉那些烦恼的殊胜的方便还有没有呢?决定没有!就是说你不学慧,你想灭烦恼,不可能了。

直解!俱舍六百颂【002】
“净慧”是无漏的慧,无漏慧为什么叫净?“离缚名净”,烦恼的缚离开了 ,干净了,叫净。“随行”,净慧的眷属。一个法生起来,它不能孤立的,决定有同时相应的一些法,尤其是心所法,它决定跟心王要相应。

直解!俱舍六百颂【001】
直解!俱舍六百颂【001】 俱舍六百颂,是世亲菩萨最初阐明自宗法义的精华,是部派佛学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很适合杂务繁忙而又想亲近此“聪明论”的读者。即日起,将陆续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中,摘出此六百颂最直接的解释,以飨读者。

《俱舍颂直解》界品试题答案
1、界品主要讲( A )A 诸法的体 B 诸法的用 C 有漏因果 D 无漏因果【析】有读者选D,无漏

直解!俱舍六百颂【040】
见非见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见?哪些不属于见?这里就直接回答:“眼法界一分,八种说名见 ”,眼跟法界里边的一分,这八种都叫见。哪八种下边要说。“五识俱生慧,非见不度故”,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有慧心所,这个慧心所不能叫见——“非见”。为什么?“不度”,它没有计度分别。

直解!俱舍六百颂【039】
下面讲“三断门”: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非所断,不是断的:这叫三断门。十八界里哪些是见道时所断的,当然是烦恼了;修道的时候所断的,修所断;不断的,无漏法,非所断。

直解!俱舍六百颂【038】
“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十八界中,内界有十二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内的。“外”是外境:“色等六为外”,色、声、香、味、触、法,是外。

直解!俱舍六百颂【037】
“实唯法”。无为法叫做实,为什么?因为无为法不是生、住、异、灭可以迁流的,而是比较实在、坚实的,叫实。无为的、有实性的东西,唯有法界有。为什么法界有?法界有无为法嘛,除了法界之外,没有无为法了。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破说我品第九 大师世间眼已闭 又证教人稍灭散 不见实义无制人 由不如思动乱法 自觉已入最妙静 荷负教人随入灭 世间无主能坏德 无钩制惑随意行 若知佛法寿 将尽已至喉 是惑力盛时 求脱勿放逸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 由依止智慧一切功德。谓智慧种类分别说已。别性类功德今当分别说。是故最初依定应作分别说。由一切功德依止彼故。偈曰。四定有二种。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慧品之二 说一切凡夫及圣人。由通义于一切智修诸德已。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此法唯佛世尊一人。于尽智生时已至得得修。非于余人。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慧品第七之一 已说诸忍及诸智已。说正见及正智。诸忍为非智。正智为非正见耶。偈曰。无垢忍非智。释曰。是前所说八种无流忍非智。是所应灭随眠疑惑未灭故。可说彼名见。决度寻觅为体性故。如忍但是见性非智如此。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三 复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舍欲界惑灭离至得。与彼惑不更相应。于彼亦尔。是故此执非证。复由何地。从何地得离欲。偈曰。由无流非至。离欲一切地。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二 复次如此违舍二退。何法为性。偈曰。二退非至得。释曰。此二退以非至得为性。违退必由罪过成。舍退则不定。已得暖人后若退堕。必定以涅盘为法。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六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六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之一 此义已说。谓如灭得名永断智。复次此义。偈曰。烦恼灭已说。由见修四谛。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五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五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惑品之二 说世义已。由相应故来。今应思此义。是类已灭众生于中得相离不。复次众生于此类处已得相离。此类为已灭不。于中若已相离。此类于此人必定已灭。若类已灭。于中众生或已相离或未相离。譬如偈曰。灭苦下惑中。由余遍行应。于前类已灭。余同境惑应。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四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四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惑品第五 前已说。世间多种异从业生。诸业由随属惑故。至得生长。若离随眠惑。于生诸有诸业。无复功能。是故应知。彼偈曰。随眠惑有本。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之四 由分别安立业道。此中是义应说。几种业道故意。与彼相应俱起。偈曰。故意俱乃至。与八恶业道。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二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二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之三 偈曰。复有五种业。释曰。复有余师说。业有五种。不定受业分为二。谓于报或定。于报或不定。此中现法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即于此生熟。生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于第二生熟。后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从第二生后熟。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一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一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之二 分别说无教已。偈曰。复一切与教。正作与中应。释曰。一切人于护不护及中住。乃至造有教业未竟。是时中与现世有教相应。偈曰。剎那后与过。至舍。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第四 前已说众生世及器世。差别有多种不同。如此不同何因所作。非随一作者。以知为先所造。若尔云何诸众生。偈曰。业生世多异。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九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九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世间品之四 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八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八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世间品之三 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如此缘生。若略说唯三。谓惑业果类。此三义前已显。偈曰。于中说诸惑。如种子及龙。如根树及糠。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世间品之二 复次偈曰。如引次第长。相续由惑业。更入于余世。释曰。一切阴相续牵引不平等。能感寿命业有差别故。此相续随能引势。如此次第得增长。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六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六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世间品第三 今当说此义。由决定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已分别心等诸法。此中何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为答此问故。偈曰。地狱鬼畜生。人道及六天。名欲界。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根品之四 为不如此耶。是因于他生有分皆是无常。由此言此无为法唯不遮为能故立为因。此义已拨。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四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四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三 说二定已。何法为命。偈曰。寿即命。释曰。云何如此。阿毘达磨藏中说。何者为命根。谓三界寿。此非可知。此寿是何法。偈曰。能持身暖及意识。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三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三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二 复次。此义应当思量。是诸有为法。如彼自相。更互不同。为如此彼生亦不同。为有诸法决定俱生。亦有。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界品之二 于十八界中何法能斫何法所斫。何法能烧何法所烧。何法能称何法所称。偈曰。能斫及所斫。谓是外四界。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界品第一 一切种智灭诸冥 拔出众生生死泥 顶礼大师如理教 对法俱舍我当说

玄奘大师所译《俱舍论》介绍
《阿毗达磨俱舍论》也被称为“慧毒门”,意思是其智慧的效力像毒药一样猛烈,一经沾染便迅速遍及全身心。此书由唐·玄奘大师翻译成汉语,大师的语言亦如“慧毒”极具有感染力,盛唐骈文之风韵迅速感染到每一位读者。

迦湿弥罗国与《大毗婆沙》
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较常见的,称为罽宾。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世尊在乌仗那国制服了恶龙,回北印度时途径这里,对阿难说:“我涅槃后,将有一位末田底迦阿罗汉在这里建国安民,弘扬佛法。”果然,在世尊涅槃后第五十年,末田底迦阿罗汉依佛的预言来到这里。

世亲菩萨巧拟俱舍六百颂——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那时,《大毗婆沙》的思想已经从固若金汤的迦湿弥罗国流传了出来,在西方有部出家的世亲菩萨已经有所接触。西方有部学风自由,其他各派学说都有讲学的,那么他同时对经部、大众部的学说也学了很多,并认为经部的道理最好,于是对有部的教义,想要做个取舍——就是要把有部宗义过分执着的那些改掉,然后最合理、最恰当地把它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