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僧三宝

玄奘译经图
明代玄奘译经图,出自明代木版刻印大藏经《洪武南藏》之扉画,位于《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首。描绘玄奘三藏和他的弟子窥基法师、慧沼法师翻译佛经的场面。

玄奘负笈图
《玄奘负笈图》是著名的玄奘法师画像,画中的玄奘大师,赤足芒履,身负满载佛经的行笈,前悬灯盏,生动表现了玄奘法师日夜兼程、坚定取经的形象。

磨砖作镜
释道一,俗姓马,汉州(今四川广汉县)人。华以喻性,不生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大海。道一生而凝重,多有异相,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自异于幻形。

戒贤论师受大菩萨指点等玄奘大师
在那烂陀寺最为人尊敬的就是戒贤法师,大众由于尊重,不敢直称其名,但号为正法藏。奘师当然也是仰慕很久了,能够有缘晋见,百感交集,他依照古印度拜见老师的大礼,膝行肘步、鸣足顶礼、问候赞叹,遵行弟子礼节完毕,戒贤论师令人广设床座,让奘师及众僧就座。

倓虚大师谈出家感想
——抛去万缘 放下一切 摘选自《影尘回忆录》 (二)第二次出家的感想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岁,在营口开药铺,每天除看经外,还附带著出诊。如遇有钱人,看病吃药全要钱,遇穷人则施医施药不要钱,对地方上谋幸福的事,均量力而为之。

智敏上师《三主要道讲记》引我进学佛之道
如今我到任何一所佛教道场,每每向佛像跪拜顶礼时,唯有一愿相祈求:正法久住!因为只有正法久住,我等凡夫即使不能今生得解脱,来生也还有希望听闻佛法,从烦恼苦海中得解脱。我2005年接触佛法,因我慢高举,也因如今资讯泛滥,所以学得没有次第。不管到哪家寺院,都喜欢背一些法宝回家,看多了,可以说就像煮成一锅粥

学佛之缘
一九八八年那一年,我丈夫得了重病。有一天夜里我梦见蓝天上飘浮着一个大伞盖。早晨下楼,正巧碰上我们当地寺庙老比丘尼。我上前问道:师父,我昨夜梦见菩萨头上大帽子。”老比丘尼笑着对我说:“不是帽子,是菩萨头上伞盖。”从那时起,我走上了拜佛这条路。

参加函授班之后
参加函授班之后 作者: 王晓虎 一、缘起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佛性。自小我内心中就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是物质的,在这其后有更多未知的世界。我们受着一种不明的力量控制,后来我知道

生命的唯一皈依处
对人来说,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但有了宝贵的生命,你用来做什么?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一生追求荣华富贵,及时行乐。有的人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有的人恣情纵欲,迷失自己。有的人,则透过人生的现象,寻找生命的觉悟。正是人生百态,社会万象,何处才是生命的真正皈依处呢?

对皈依三宝的一点认识
我自学佛以来,在很长的时间里有一种认识,那就是:学佛心皈依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举行皈依仪式。后来在具德师父的指点下皈依了三宝,看了一些皈依三宝的文章,加上现在参加函授班,学了能海上师所集的《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对皈依三宝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习平等舍心的体会
这一次,能够这样系统地学习大论,确实很难得。而且能够直接向师父们请教更是难得。通过学习,使我知道应该怎样去修学佛法,怎样去亲近具德法师。

菩提根本 惟在大悲
因自己慧浅障深,几十年来迷理迷事,在无边苦海中沉沦而不知求出离。幸因佛菩萨慈悲摄受,衰年值遇三宝,使自己能回转邪心转向正道。但因无始来迷于无明,积习深厚,邪见垢重,因此虽说已皈依三宝,但并不知道该如何起行。

浅谈学修关系 学法体会一滴
亲近上智下敏法师学习《大乘五蕴论》及《百法明门论解》二部法相论典已经圆满,今将一点心得奉呈读者参考。 法相者,谓诸法之相貌,用以别彼此,辨真伪。盖宇宙万法,森然罗布,凡夫无智,即为所迷,不辨真假,起妄执心,从而轮转,漂流苦海。佛以悲心,即为众生开演法相,指示万法枢要所在,不令沉迷,修行以断惑修道为目的。

殊胜的法门
殊胜的法门 作者:妙行居士 让我们都来切实地观察一下,自己在修行时是否缺乏一种力量?是否仍被懈怠、昏沉、杂言、妄想等事而耗费时日?如果正处在此种难堪的境地,就该反省寻

如理思惟即是皈依法宝
如理思惟即是皈依法宝 作者:宗根居士 在听《菩提成佛进阶》磁带的过程中,法师每讲到精彩之处,总会不断地赞叹:真是好啊!真欢喜啊!这是他老人家从自己的修行体验出发,深切地体味

《五字真言》的重要性
般若波罗密多经云: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密时,其心散乱,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密时,心不专一,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行者作是念,我于般若波罗密多不得气味,从座而去,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修解脱者,莫过于尊重
学习教理才能有智慧 作者:学员 翁史坚 这学期学了《讲记》,结合几年来的一些所见所闻仔细想想,确实感到获益匪浅。祖师的那股清净法流,虽尚只尝到一点

学习教理才能有智慧
这学期学了《大乘五蕴论》听了也看了智敏上师非常详实非常生动的讲授,慢慢地真象自己被从梦中唤醒了一样,睁开眼睛来一看发现许多事情与原来的不一样了。

如理思惟佛法 努力依教奉行
如理思惟佛法 努力依教奉行 学了《讲记》真是又悲又喜。悲的是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法,这么多年来盲修瞎炼,枉费精力,看看天天忙于诵经念佛,实际上却并未用

学习《皈依三宝摄要颂》的体会
本人在学习《皈依三宝摄要颂》前曾多次受过皈依,也认为自己早已是佛门弟子了。通过这次函授学习,对照师父的开示和自己对教材的领会,却发现自己仍在佛门之外,以往的多次皈依仅仅是一些形式罢了。

对三宝的认知
诸佛大海,唯信能入。信法三者,信有德,信有实,信有能。此正信以正见为基础,若无正见则于佛法所不能信受,无明为体,长处东缚,不得解脱。

人类需要正确的信仰
如果人类缺乏对内心的深层观照,没有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碰上歪理邪说,则极易上当受骗。所以,正确的信仰实在是人生所必需的。何谓正信?

善念长寿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至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罪恶的深渊。

学佛体会
学佛体会 作者:学佛居士 圣佳 顶礼三宝! 最难得的暇满人身已经获得,十德具足的善知识就在眼前,又听闻到无上甚深的成佛之道,这真是十方诸佛的加持才凑足的百千万亿劫也难遇的善缘,是恩师无上的摄受才使我们斩断诸多世俗恶缘的缠绕安然来到这里听闻大论。

如理亲近道之初步正
如理亲近道之初步正 作者:宗锐 弟子学佛是受《弘一大师传》的影响,涉猎资料只限在净土宗方面,平时一句佛号抓得较紧,弟子根性钝拙,于理不甚解。但要知河深浅,须问过来人",古时的高僧大德自不用说,就近现代来看:印光大师、弘一律师专修念佛,虚云、广钦老和尚、宣化上人也劝人念佛,范古农居士学在唯识,行归弥陀,江味农居士学在般若,行归弥陀。作为弟子没有理由不老实念佛,只要用心念,受用自会有。

演讲的重要意义及其实践
演讲的重要意义及其实践 作者:化宇 在此非常随喜常住组织了这次演讲。 在此之前本人也听到一些说法,认为不必要讲。因为师父已讲了那么多那么好,佛经也讲了那么多了,还要我们再讲什么?讲得再好,也不至于超过师父吧?就算你讲得再好又能怎样,快去实修吧!等等。 确实这些看法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有一定可取之处,但绝非通照全局之"大鉴"。

佳节忆母念师恩
今春法会刚刚圆满,这是宗贤自九八年来讲寺学法的第六个春节,每年春节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根本没有时间想起父母家人,看到居士们从四面八方来讲寺参加法会,那份欢喜,淡漠了自己的私情,今年是宗贤出家后第一个春节,也是父亲去世后第一个春节,内心感受颇有不同。

秉智慧剑,歼烦恼魔
烦恼也称惑,因惑而造业,从而使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不得出离。烦恼又称障,因为它恼乱众生身心,能障圣道,能障涅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学习佛的教法、修种种法,无不是为了断除烦恼,以达到身心的寂静与解脱。

如意宝珠
农七月廿五日,由周圣佳居士发起,供养现前僧每位如意珠一台,回向师身安康,长久住世,转正法,广度众生。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速证菩提。

给杨老师的信
杨老师: 您好! 我是浙江省三门县多宝讲寺的皈依弟子,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五年,现在是浙江某高校的教师。听到有关您对佛教的一些看法,有些感触,想和您分享。所以给您写了这封信,请原谅我的冒昧。

放弃算命的经历
学佛以前,我也曾对算命感兴趣,自己学了一段时期。但因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便将此放弃了。

认识恶友
也许你这样认为:修学佛法的人,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何必要认识恶知识恶友呢?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请问若不认识他们,又怎么可能做到弃离呢?犹如不识贼如何捉之?不识骗子,安能不上当?恶友既不外现青面獠牙凶恶之相,也不会自报门户乃至额头贴字挂牌服务。

反思己过
反思己过 作者: 函授班学员 回想自己学佛已有十年了,应该说学佛时间不算短了。但以往在修行中,经是念了,佛是礼了,自以为这样念念经拜拜佛加上多帮助别人算是有功德了。但佛

解脱路上的明灯
由此可知,身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死亡更在不远处等著;所以我们要认识无常,常观无常,扬善止恶。让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逐渐生起和坚固。能如此,无常,则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身心,照亮整个修行路,使我们稳步走向解脱。

今日得清凉
到现在,折腾了一年多,我也累了、乏了、心灰意冷了……于是拿过考试题,翻开书找答案,边看边写……这一看,不打紧,我那颗焦灼愤懑的心当下清凉了许多、许多……

积极的人生观
积极的人生观 作者:王曉虎 佛法是人世间最殊胜最珍贵的宝藏。能遇到佛法,能遇到大师传承极其难得。所以如何修习佛法,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是当务之急。

念诵 走好修行第一步
念诵 走好修行第一步 作者:释宗德 回首多宝讲寺五年来的经历,心中颇有感触。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常常扪心自问:身为末法众生,自己没修没证,如何才是摄取心要,不违自己出家的

念诵体会
念诵体会 作者:学僧 自安 佛法的修行是修心,修出离心、菩提心。念诵就是依靠佛菩萨祖师造的殊胜的仪轨来强力、快速地塑造圆满的心。 念诵要用心,心要努力去缘仪轨的文。心先

学佛心得
学佛心得 --念诵之必要 浙江大学博士后 罗小平 阅毕顽石法友《关于念诵的话题》一文,颇存疑惑,兹撰文于后、以探讨明辨,俾共得益。 法友言:一大事因缘只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

认识烦恼
认识烦恼 作者:居士 刘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每当读诵《心经》

启示
这次学习《菩萨戒》,对我启发很大,感到学法的益处。以前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抉择的许多难题,学习后便迎刃而解。特别是对教育子女,很有触动。下面就略略讲讲自己的看法。

沙弥戒学习后记
自己作为零四年剃度受戒的沙弥中的一员,和戒兄弟们一起在常住的安排下学习了沙弥戒。学习后一个感受就是很殊胜:恩师的讲解很殊胜、常住此次的学习安排很合理,道场对沙弥教育很重视。

戒是无上菩提本
戒是无上菩提本 作者: 学僧 宗证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众善根,若人具足持净戒,是则如来皆赞叹。我们说舍俗出家修行,最初就是学习沙弥十戒与威仪。戒律是体

“念诵”点滴体会
念诵点滴体会 作者:居士 宗洁 看了第四、五期学报中的关于念诵的几个问题,及后面恩师关于念诵的指导、开示,自己才认识到念诵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我和顽石一样,如师

学习惭愧
学习惭愧 讲寺某学僧 初闻惭愧,始于同佛门弟子之相识。是时,宿世善根成熟,终于有缘接触到佛法。扑面而来的是全新之信息,令人应接不遐,有幸得益那些先入门居士之不吝赐教

出离与报恩
出离与报恩 作者:释化群 一、苦之谛理 佛为太子时,四门出游,见老、病、死苦,厌俗而求解脱。这些示现如同明灯,指示我们如理地思惟发生在自身上的经验。 父亲退休后,诸病缠

世间父母与出世父母
世间父母与出世父母 作者:周圣佳 --浅淡报父母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表达了慈母对儿女的无限牵挂。从小每个人最依

归命礼师尊
归命礼师尊 作者:居士程永 我从一九九五年开始信佛,九八年前有过两次皈依。第一次,只是觉得自己可能业障很重,想看看是否有资格被佛教接受。那次是交了三百五十元,领个皈依

与佛有缘
有人说我和师长很有缘,其一,从2000年开始,我就心里想皈依佛门,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而且也去了几处的寺院——武汉归元寺、宝通寺,上海的静安寺、玉佛寺,大概是无缘的原因,搞来搞去,都未能如愿。

剖析自已
在两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时间在慢慢流去,同时也慢慢感到这颗早已杂染的心灵在点点滴滴被敲打和剖析。对照自己,染污太多,自己似在反省、醒悟。

回家的感觉
由于我到过很多寺庙,对比之下,我觉得讲寺的物质条件很差,很陈旧。但看到出家师父们那种洒脱飘逸,那种与世无争的潇洒让我彻底折服,内心油然升起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芬芳的日子——浴佛节随笔
芬芳的日子 浴佛节随笔 苏州居士 宗蓉 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伟大的佛陀诞生了。想象中那是一个极其芬芳的日子,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美丽的无忧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常

用心护持正法-到普陀山倡议恭敬三宝
用心护持正法 绍兴 宗雯 一直期望可以去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礼佛,上周有了因缘,便安排好工作踏上普陀之旅。恰逢近期大宝恩师又大力推广《恭敬三宝之倡议》,就想尝试看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泥塘中拯救螺蛳
2012年6月14日,我们寺庙所在地高枧村白岙的水塘整修工程开工了。挖土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挖坝放水,这意味着整个水塘中的水族将面临灭顶之灾。如何拯救这些生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了尘法师开示选摘
一、世间人喜欢怨他人 我们虽然说讲公案,还是要趁机讲一些法。是做人生天,还是堕到恶趣,都是异熟果报。除此还有增上果报和等流果报。世人不了此,缘劣怨他人。

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殊胜法会随想录 法尊法师译的《大师传》中说:往昔如来,于舍卫大国,现大神通,降伏六种邪外及彼眷属,摧倒魔旌,建树法幢,拔济无量众生,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未具信

供灯的功德
在雪域高原上的人,对供灯确确实实比较重视。不但在寺院里僧众大量大量地做千灯万灯的供养,而且在每一个普通人家里,几乎没有不供灯的。

梦幻泡影的尘世
又一次看到这些枯凋的落叶和花瓣,园中叶绿叶黄、花开花落,枯萎衰残的花叶随风落下,混迹尘土泥浆,枕地长眠。树枝梢头,又绽新绿,各色花蕾,渐渐清秀满眼,姹紫嫣红,乃至婀娜多姿,争芳斗艳。又复归于衰败枯残、零落成泥。光移物迁,两相隔越,这也是无言的说法,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剃度感受: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2012年农历四月初四,弟子和几位同修一起,终于蒙尼和尚和阿阇黎慈悲剃度。这是弟子一心向往、梦寐以求的,经过数年的苦心准备和磨练,终于梦想成真。对于弟子来说,剃度出家意味着从此真正从世俗污染的泥潭中出来,成为专业修行者,从此被领上远离恶趣的菩提大道。师长和师父的救拔大恩是永远报不尽的!

出家心路
和大部分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在童年闻到佛法,青年时代能够剃发出家,在清净的僧团中过着以不自在为自在的生活。我喜欢早上在殿上供花时看着那花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我也喜欢出家师父们披搭袈裟时的洒脱;我同样也喜欢磕大头时发出的那种“嚓嚓”声......

莲池大师:七笔勾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三十二岁披剃出家,作《七笔勾》以明志。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袾宏,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僧人是佛的亲子——摘录自智敏上师《俱舍大要讲记》
摘录自智敏上师《俱舍大要讲记》: 至少五戒是保证不堕三恶道的,如果加上菩提心,将来成佛的基础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很可贵,不要看轻五戒。真正的二百五十条戒的中心、核心也就在五戒......

越度生死海 然后当来还——节选自《佛所行
节选自《佛所行赞》卷第二车匿还品第六 马鸣菩萨造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迦毗罗卫人 闻我心决定 顾遗念我者 汝当宣我言 越度生死海 然后当来还 情愿若不果 身灭山林间 ......

供养三衣的功德
三衣是什么? 三衣分别为大衣、七衣、五衣,是比丘、比丘尼所著的袈裟。经云:三衣为菩提上首,为佛弟子顶戴奉持,乃至于恭敬供养,福报无边,道种绵延。三衣为出家之服,应法而作,又称法服。

《出家功德尸利苾提缘品第十八》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当时世尊赞叹出家的功德和因缘,说是出家福德很大。如果准许儿女、或者释放奴婢、或者允许人民、或者自己出家入道,功德都无量无边。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九·摩诃迦叶会
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佛告迦叶:尔时妙华如来,饭食既讫,澡洗钵已,于大众中,告大王言: 尼弥大王,我今说法,王及大众闻佛说法,踊跃欢喜。迦叶,尔时达摩、善法 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善修学行,所谓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助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 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 。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八入寺品第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在家菩萨。不应于诸事中生贪着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随所贪着难舍之物法应施与。若能施与则除此过。菩萨如是无有贪着悭惜之心可以处家。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出家戒功德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节选
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

赞僧功德经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出家功德经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相娱乐,时此王子与诸婇女在阁上共相娱乐,耽于色欲亦复如是......

大宝恩师:出家在家的比较
在家人从小长大的时候,要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最后要追求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之后就一定要追求财富了。我们这儿看到,一般农村里,妻子娶到之后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后,以后就有孩子,还要洋房汽车等,这么地搞起来,越捆越紧,越捆越紧,没有停的时候了。出家人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紧,反而把它一个一个解开,原来有的把它解掉,没有的不套上去。这是趣向不同,一个是出离,一个是缠缚在三恶道中。

袈裟的功德
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瞠,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

落发的意义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征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着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5)结集经藏和圣教住世
阿难结集了经藏,此中从最初佛转四谛法起直到最后佛对极贤说法,以及对侍众弟子最后开示无常法义以上所有佛说经藏,一分也不遗漏地完全从心里涌出。就这样由圣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后,下座而安住。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4)——示现涅槃
于是佛世尊对侍众弟子等说道:四众弟子当读能成利乐的十二分经教,应以别解脱戒为师;老者对诸少者,应以资具作摄受,诸少者不当呼长老名;对具信者,当为说佛诞生、成佛、说法、示现涅槃等四方面的事迹。诸比丘,对于三宝及四谛法,如有怀疑,速即问吧!”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3)——度化极喜和极贤
就这样具大悲的导师世尊广转大小乘无边法,成熟解脱了无量无数的人天大众后,临到佛亲自应度外道师极贤及乾闼婆主极喜的时机。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2)——转密咒法
继后,佛世尊渐次在人间及天上各处所,转无量无边法。继在灵鹫山说法,从十方广大刹土中,无量无数的菩萨、声闻,与天龙八部等无量应化诸众,都前来集会。佛世尊为无量大众说《般若经》,称作“中转无相法”。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1)——示现大神变
丙辰年佛世尊寿届五十七岁,在舍卫城(义为有闻)中,示现大神变。原因是佛世尊现证圆满正等正觉后,度脱成熟了无量无数人天二众。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0)——迎请世尊归来
当佛世尊住三十三天界的时间中,由大目犍连尊者为护持圣教,而仍住在赡部洲中。一般凡夫没有能知佛世尊住在何处,由影胜王(即瓶沙王)、胜光王(即波斯匿王),及其四众来到正在修夏的大目犍连尊者前,问佛住在何处?答以住在天居。诸国王心生欢喜!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9)——在三十三天说法
继后,于庚子年佛世尊寿满四十一岁时,升三十三天安居修夏,这是佛世尊为摄受往生在三十三天的母亲摩诃摩耶夫人,并观察到有难以数计的有善根福德因缘的天神,而上升三十三天,安住于天神的聚会处——善法宫中,从佛顶髻发出《白伞盖陀罗尼》。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8)——度化释种
以此佛世尊现示微笑时,阿说示(即马胜尊者)问佛原因,佛为彼等授记菩提,并为诸罗刹也各各授记。那时,由于净饭王对太子仍有爱执牵缠,佛世尊运用调伏三摩地宣说《父子相见经》,由此净饭王获得大乘预流果,后来他同七万释种一起证无生法忍。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7)——初讲法
于是薄伽梵佛世尊想念如自所证甚深法义。极难领会!不是一切辩证者所能辩证的行境。而说偈道:智者证知此慧时,说与他人莫能知,当安住于瑜伽中,从而精行仍安住。深静光明无为境,此甘露法我证得,我虽欲说他不知,不如默然住林薮 。”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6)——成道
于是菩萨观察应于何处现证圆满正等正觉时,诸善神启请菩萨前往尼连禅河西岸,有地名金刚座,为过去三世诸佛现证圆满正等正觉之处。菩萨自己也认为应当是那样,于是去到金刚座菩提树王下。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5)——出家
后来,太子菩萨年满二十九岁时,岁次戊子年,在孟秋七月初八日,胜星出现时,太子来到王宫善妙楼顶,向十方一切诸佛顶礼发愿为利浊世诸众生,愿速成佛。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4)——在王宫中
继后,太子菩萨年至七岁时,选择良辰,当留发髻。择吉在胜星降临时,开始严装。先是净饭王为装饰太子,以所有装饰饰太子身,诸种装饰却都显得暗淡无光。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3)——诞生
到了诞生的时候,净饭王的苑林中发现三十二种预兆瑞征:一切诸花、池花、树花都一时盛开;一切枯木重生;出生八种宝树;有二十处大宝藏开现;室中出现宝苗;香泉窦流中溢出香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2)——入胎
继后,菩萨白幢将降生于此世界时,菩萨将诞生处所蓝毗尼园中,出现十种预兆:为地平如掌;金刚为基而满珍宝;宝树浓密;出现香芽香末藏祥云如幢密布;天花天衣满库......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历史(1)——往昔事迹
至尊法师具无缘大悲与能仁金刚持无别之座前,敬礼而皈依。 祈请于一切时中,以大悲摄受。 闻名能解恶趣畏,诚祈获赐诸悉地, 依教奉行证三身,能仁王佛前敬礼。 化身遍满无边

佛所行赞经
佛所行赞经 佛教典籍。汉译本有二:一为北凉昙无谶译,5卷28品;二为刘宋宝云译, 7卷 31品。该经本为古印度马呜所著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属佛传故事。它以诗歌形式将佛的生平传说和佛教教义妙联一起,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拼音+智敏上师领诵mp3)
上智下敏法师领诵《药师经》

无棣道圆:堪比玄奘的“宋三藏”
无棣大觉寺位于无棣古城西南隅,始建于大唐盛世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原名“普照寺”“普照寺舍利宝塔”。唐开元年间易名开元寺,明朝洪武年间更名为大觉寺,因无棣改称为海丰,故又名“海丰塔”。寺内矗立着佛教界级别最高的十三级舍利宝塔,是古棣州和齐邦燕壤的标志性建筑,民间谚语称“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一同被誉为“冀鲁三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耳根圆通章对照学习体悟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观所缘缘论
No. 1624 [cf. No. 1625]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No. 684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

浴佛功德经
No. 698 [No. 697] 浴佛功德经 大唐沙门释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 尔时清净慧菩萨在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5 册 No. 1856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5 册 No. 1856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5 册 No. 1856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擅坚白之名。及脱俗高尚。亦江左须弥。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实归之路。默问

拾得诗
诸佛留藏经 诸佛留藏经①,只为人难化②。 不唯贤与愚,个个心构架。 造业大如山,岂解怀忧怕。 那肯细寻思,日夜怀奸诈。 【注释】 ①藏经:指佛教经典。 ②化:教化。 嗟见世

寒山诗
前 言 寒山与拾得均是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寒山长住于浙江天台山寒岩幽窟中,因其姓氏不详,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拾得传说十岁时被弃于路旁, 为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拾来,此后一直留在国清寺中为僧,故名“拾得”。寒山、拾得与丰干禅师三者皆隐栖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又称“天台三圣”。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及人天等俱。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汝等当知。于此世间。寡闻无识。凡夫之类。常说无暇有

妙法莲花经玄赞·观世音普门品
大慈恩寺沙门 窺基 撰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论云救众生诸难力者。谓观世音。陀罗尼品示现。观音救未发心众生难。令离众苦发心持经。陀罗尼救已发心持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

佛的样子是积累道德数千亿年的结果
原典: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 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

【学修】【译经苑】《贤愚经》迦毗梨百头缘品第四十六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竹园之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向毗舍离。到犂越河所。是时河边。有五百牧牛人。五百捕鱼人。其捕鱼者。作三种网。大小不同。小者二百人

开示知恩报恩之道(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原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原文 报恩品第二(上) 尔时,世尊从三味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

开示知恩报恩之道(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原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原文 报恩品第二(下) 尔时,王舍大城东北八十由旬,有一小国名增长福。於彼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智光,其年衰迈,唯有一子。其子恶性,不顺父母,所

《杂宝藏经》弃老国缘第四
摘要:佛说,我在过去无数劫中,一直恭敬父母及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年人。因为恭敬年长的老人,有很大的利益。没有听闻过的事情,就能听闻并且明白。名声远播,被智慧的人们尊敬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苦行像介绍
传世的释迦牟尼佛苦行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推巴基斯坦希库里出土的石雕像,灰片岩制,3~4世纪,高84厘米,现收藏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

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名号及功德

“造像量度经”所说佛像尺度
“佛说造像量度经”汉文本,序分二百十一字,叙述佛为舍利弗说此经的缘起,流通分三十字,皆长行,正文仅五言四句颂三十九颂;文很简略。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在彼天上。三月安居为母说法。

《量度经》浅解
佛像度量经在中国西藏佛教后弘期翻译成藏文,译者是雅隆人札巴坚赞和古印度人达玛达热,两人合作译于芝域贡塘,此后,被作为造像遵循的唯一法度。

《佛说造像量度经》
大清内阁掌译番蒙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 工布查布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一切人天龙神。无量眷属大众俱。正乃世尊。因为母说法。将升忉利天土时也。

律宗简介
律,指佛陀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乃因僧众不当行为而被动制定。在印度曾分为二部、五部、二十部等。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僧只律》、《五分律》。本宗以律为所依,故名为律宗。

净土宗简介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的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华严宗简介
华严宗系依据《华严经》而立名。杜顺大师作《法界观》一卷,总括华严奥旨而开宗。唐代贤首国师撰《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华严法门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称贤首宗。又本宗以四界说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亦称法界宗。后以现今通行的《八十华严疏钞》是清凉国师澄观所作,故亦名清凉宗。

天台宗简介
天台宗因开创者智者大师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又名法华宗。 本宗教门义旨,以《法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般涅槃经》为为辅助,以《大品般若》为观法,援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

法相唯识宗简介
又名有相宗。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而立,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并加以组织化、系统化,所以称法相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

三论宗简介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 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等。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陀的一生之成道
思惟佛之功德,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是与大乘道的根本正合的。对于生起菩提心来说,必须有由思惟佛之功德,而希求证得佛德的这一发心,如果没有对于佛之功德敬仰欲得的意乐,合量的菩提心是不生的。这是至尊怙主弥勒所说的。以此由于见到大乘道的根本为生起菩提心,而不可没有由思惟佛之功德,生起敬仰欲求证佛德的这一意乐,也就想到意乐修行次第为修要的人们,须观佛之功德,是极为重要!所以略说少分。

佛成道日丨 恩中忆念佛世尊
2021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让我们感念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利益众生的恩德和功德

一百五十赞佛颂
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大唐沙门义净于那烂陀寺译

胜鬘夫人赞佛偈
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实者,应当修供养! 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 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 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 普放净光明,显示无比身。 胜蔓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德。

紧那罗天赞佛颂
足满八万及四千 是等紧那罗身形 清妙歌音和众乐 赞叹如来实功德 最胜相好有威德 最胜妙色众所爱 常住清净实功德 世尊有是大功德 于上虚空侍左右 无有能见如来顶 犹如大山坚不动 有如是身可乐德

佛三身赞(西土贤圣撰)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法身 我今稽首法身佛无喻难思普遍智 充满法界无罣碍湛然寂静无等等 非有非无性真实亦非多少离数量 平等无相若虚空福利自他亦如是

佛吉祥德赞(卷下)
尊者寂友造 归命作大师子吼 出生一切善行门 于一切性如实知 无胜知见遍一切 善化众生时无间 宣说无边诸法门 最先破彼无明卵 随觉一切诸法者 觉了众生大正士 觉悟微妙诸法尊

佛吉祥德赞(卷中)
尊者寂友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如来胜妙相 足下平满善安住 千辐轮文现足心 辋毂众相皆圆满 如兜罗绵手足软 鞔网光现手足间 手足诸指妙纤长 足跟圆满趺相称

佛吉祥德赞(卷上)
尊者寂友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我今归命佛世尊 称赞最上诸功德 时语如语不诳语 实语法语如义语 正语寂语无我语 显示第一义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