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解!俱舍六百颂【032】
前面说“五识唯寻伺”,既然说前五识都是有寻有伺的——寻伺就是分别,心粗的分别叫寻,稍微细一点的叫伺。为什么经上说它是无分别?这不是矛盾吗?
“颂曰: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前五个识没有分别,是由于它们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并不是说一切分别都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的体是什么?“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意地”是第六意识,“散慧”就是没有入定的慧,计度分別是依散地的慧;随念分別依的是跟意(第六意识)相应的念。这是它们两个的体。
“传说分别,略有三种”这是传承,传下来的说法,分别有三种:一个叫自性分别、一个叫计度分别、一个是随念分别。
五识是有寻有伺,这个属于“自性分别”,自性分别力量很薄弱。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比较深刻。这两个分别五识没有,所以就叫它没有分别。好比说一个马只有一个脚,人家看到了:“噢,这个马没有脚的。”实际上,它是有一个脚。但马一般四个脚,人家看了,就说没有足的马。这从多数来说,突出它的没有脚了。再举个简单的例:有一个人很笨,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没有脑筋。他什么都不知道吗?他傻的吗?也不是嘛。他吃饭、穿衣服都会,他有脑筋,但这个脑筋太差了,深刻的理智的脑筋没有——说他没有脑筋,不是什么脑筋都没有。那就是说前五识的分别,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很微弱的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没有。所以经里边说它没有分别。
什么叫“自性分别”?所谓自性分别就是寻。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是粗的心、寻求的心。这个粗的分别是很肤浅的,作用不大,一般叫它没有分别。
真正分别力强的,是计度分别跟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是慧,这个慧不是定中的慧。定里边不会打主意了,定里边是专门一心观想。东想西想打主意的那个心,是散地的慧、没有入定的慧——“意地散慧”。这里我们特别指出的是散心中(不是定中的)第六意识相应的慧心所,这是计度分别的体。它的力量是计度:考虑问题、东想西想、想前想后,这些都是属于它的功能。
最后一个“随念分别”。我们在分别的时候要想一些过去的事情,记那些经过的经验等等,这是“意诸念为体”。意地里边,第六意识相应的念,念心所。这个念心所不限于散心的,定中也可以。所以说定中也好,散(就是没有入定)也好,第六意识相应的各式各样的念头——念心所,叫随念分别。颂里边那个“诸”,通定通散。
(佛前的供花 摄影/樊卜元)
【思考题】
1.既然五识都是有寻有伺的,也就是有分别的,而为什么经上说它是无分别的?
A.经上的说法与这里的说法矛盾。
B.经中指的是五识没有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而不是完全没有分别。
C.五识的分别不好判断有无。
D.两种说法属于不同的传承。
2.按照传承下来的说法,分别有哪几种?
A.随念分别。
B.自性分别。
C.善恶分别。
D.计度分别。
3. 与第六意识相应的随念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
A.只能在入定的时候。
B.只能在不入定的时候。
C.入不入定都有。
D.入不入定都没有。
【第31颂思考题参考答案】
BD
ABCD
评论